当前位置:新闻 > 经济新闻 > 正文

债券“塌方”式违约:前5月违约规模已超去年全年!

2016-05-26 10:23:30  凤凰财经    参与评论()人

今年以来,中国债券市场也进入了多事之秋,刚兑神话不断被打破。

截止到5月24日,国内债券市场已经发生16家发行主体债券违约事件,涉及债券数量30只,涉及本金超过200亿元。扣除已经足额偿付和利息代付的债券后,依然有近180亿元本金未付。

  图

从数据上看,2016年前5个月出现的债券违约事件,不管是从涉及的企业数量、债券数量、债券金额,都已经远超2015年全年。

  图

需要说明的是,今年陷入债券违约风波的企业名单中,已经涉及到了天威集团、东北特钢、华昱集团等国资企业,而2015年虽然也有龙煤集团、云维股份 、山水水泥 等多家大型国资企业出现信用风险事件,但由于地方政府支持,当时判定违约的公司其实仅山水水泥一家。

债市违约风波已影响收益和发行

而债券违约事件的增多,已经影响到了债券市场投资和债券市场发行。债券市场投资方面,数据统计显示,截止到5月初,今年以来可比的962只债券型基金(A/B/C份额分开计算)中,平均收益率为-0.92%。其中债性较纯的完全型及新股申购型债券基金收益水平已降至牛市以来历史低点。

即使如此,依然有市场人士指出,二季度经济基本面仍然不支持收益率有明显下降空间,且考虑到信用风险的不确定性和流动性的波动,仍建议投资者逢高适当降低久期和调整仓位。

债券市场发行方面,截至4月底,已有111只信用债宣布推迟或取消发债计划,而去年同期仅有19家企业推迟或取消发债计划。数据统计显示今年前4个月推迟或取消发行的公司债 券总额已超过千亿元,其金额是去年同期3倍以上。

面对频繁的债券违约以及带来的一系列负面影响,当初给予优质评级的各大评级机构自然就成为了市场关注的焦点。市场开始吐槽,国内AAA(包括AAA 和AAA-)评级的企业现在有三四百家,而美国发展了这么多年,才100多家。投资者要求更准确债券评级的呼声也越来越强烈。

议价能力导致评级集中在高等级区域

中国评级市场萌芽于20世纪80年代末。1992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批准成立中诚信,成为中国第一家全国性的从事信用评级、金融债券咨询和信息服务的股份制非银行金融机构。此后,评级机构数量节节攀升,一度达到上百家,而几次评级市场规范化整合又使得数量略有下降。

目前,中国国内的全牌照信用评级机构包括5家,分别是中诚信(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机构和中诚信证券评估有限公司)、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联合(联合资信评估有限公司和联合信用评级有限公司)、上海新世纪 资信评估投资服务有限公司以及东方金诚国际信用评估有限公司。值得一提的是,当前国内债券评级业务市场中,超过90%的份额都被前三家公司占据。

不过,由于中国目前没有专门针对信用评级行业的法规,而是分散在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等各家机构的管理办法之中,因此目前我国的评级行业处于多头监管状态,这就导致市场管理相对混乱。

对于企业而言,主体评级都是越高越好,但是对于市场而言,评级机构应尽量准确反映实际风险,这自然就产生了企业与市场之间的博弈,而评级机构则需要保持公正性。不过,事情显然没有这么简单,招商证券 早前研报就认为,“因为国内债市交易规则和发行主体的议价能力,导致总体评级分布在较为狭窄的高等级区域”。

Wind数据显示,2015年5月13日至2016年5月13日期间,共有440家企业主体评级被上调,而被下调主体评级的企业数则为252家。在经济低迷的背景下,上调评级的企业主体数,是下调数的近2倍。

又例如今年涉及债券违约的中铁物资,其长期信用等级甚至在发生债务违约风险时还保持着大公国际给出的“AA /稳定”评级,直到债券暂停交易的第三天,大公国际才宣布将这家国有企业的信评“大幅下调至AA-/负面”。

事实上,现在出现问题的债券,在发行之初都拥有较高评级,例如天威集团“11天威MTN1”与“11天威MTN2”发行之初,联合资信给予天威集团主体及票债项均为AA 评级,而在随后4年多时间里,联合资信共下调天威集团及票债项评级6次,在兑换危机发生后,联合资信将天威集团的主体长期信用等级和票债项分别由B下调至C。

国内外评级倒挂反差明显

那么,中国的评级机构到底面临着哪些问题?与国际三大评级机构(标普、穆迪、惠誉)相比,又存在哪些问题?

以2015全年的市场评级为例,中诚信国际、联合资信和大公国际总共上调190家公司评级,下调46家。而海外三大评级机构——标普、穆迪和惠誉却相反,上调仅36家,下调62家。

除了上调、下调数量上的反差,甚至同一家公司国内外评级机构也能给出不同的评级。2015年5月南京银行 刚被中诚信国际上调至AAA级别,仅仅一个月后,就被标普下调至垃圾级。

按照评级等级划分,AAA级别是信用评级中的最高级别,通常只有极少数优质发债企业才能获此级别。以国际三大评级公司对其全球客户的长期评级分布为例,穆迪、标普、惠誉三大评级机构的信用评级中枢为BBB等级,获评AA评级及以上的发行人较少,AAA等级的发行人更是寥寥无几,在三大评级机构中占比均不足1%。

相比之下,国内评级公司对企业的主体评级主要集中在AA等级,占比均在40%甚至更高,拥有AAA等级的企业也较多,通常都能达到20%以上。

如果按照比例测算,也就不怪有市场观点认为中国目前实际上的垃圾债券数量远远高出公布的评级数量了。此外,从评级迁移来看,国际评级近20年趋势总体表现为下调较多,跨级下调普遍。反观国内则表现为上调较多,跨级下调较少,这在AA-评级表现得更为明显。

监管层施压评级或渐收紧

其实,面对经济的持续下行以及企业盈利的恶化,再加上监管约束越来越强,国内各家评级机构的跟踪评级政策也开始趋近。就在上周,共有15家发行人及其发行债券发生跟踪评级调整,其中有6家企业评级被上调,而有9家企业评级被下调。而随着跟踪评级期的来临,信用评级调整将会更加频繁,这一情况或将一直持续到7月底。而到目前为止,今年的评级下调累计次数比去年同期增加了近70%。

  图

同时,中国监管层也注意到信用风险,开始积极部署债市风险防范工作。早在今年3月份,中国证监会就通报了公司债券发行人首次现场检查及评级机构现场检查情况,称6家证券评级机构的部分评级项目存在问题。且大公国际、东方金诚、联合信用、上海新世纪、中诚信证券评估有限公司、鹏元资信均被地方证监局出具监管警示函。

近日,中国银行 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下称“交易商协会”)也已与多家评级公司评级总监座谈,要求将更换评级机构的发行人信用级别信息报送交易商协会,并强调评级机构不能利用级别竞争抢客户、争市场,以抑制级别虚高,去评级泡沫。此外,交易商协会还计划开展对评级机构的市场化评价,投资人、主承销商、市场基础设施专家等对各评级机构的评级质量进行打分,以完善对评级机构的良性竞争和优胜劣汰机制。

(责任编辑:费琪 CN001)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