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经济新闻 > 正文

中融信托如何走好转型路(1)

2016-03-07 13:57:23  经济观察报    参与评论()人

吴明(化名)把自己称作一个“悲观主义者”。浸淫行业多年的他现在觉得,68家信托公司的行业同仁们这一年多来的“励精图治”仍难以摸索出一条康庄大道,他有些害怕,步子迈得太大了也会把自己陷进去,“就像去年的证券业务”他说。

在证券类业务最火爆的时候,行业内的多家公司都“入了坑”,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传统业务在一些公司的发展版图里沦为“弃儿”,这也让信托业本就较高的人员流动率出现了进一步的增长。步入业务转型期的中融信托,据说也有不小的人员流动。经济观察报据此向中融信托求证,中融信托表示2015年中融信托人员仍然正向流入,但是招聘岗位集中在财富管理、直销渠道、股权投资、资本市场等领域。

在像吴明这样的“悲观主义者”眼中,去年证券业务的失落,或许只是一个开始。虽然“16万亿”的信托行业看似春光明媚,但就连领头羊们都开始了转型之路。多位接近中融信托的业内人士表示,中融大幅提高了固定收益类传统业务风控标准,对于投资类、权益类等创新业务则大力支持,并要求业务部门加强转型。

  悲观主义者的担忧

某第三方理财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没有讳言,与以往相比,现在“货架”上的信托固收产品少了一半。虽然打着光鲜的“创新”烙印的海外项目也时有出现,不过,其规模远远没有达到可称得上“繁荣”的程度。

在北方某大型信托公司任中层领导的吴明把信托行业纷纷撤离固收的行为当做“入了坑”,他认为,如果因为锐意创新就完全放弃传统的融资类业务,对于本身就陷入发展迷局的信托行业来说绝不是什么好事情。“当你回过头来想重新组建团队,把一年没有打过交道的老客户联系起来,一切都晚了。”吴明说。有趣的是,从去年下半年开始,资产配置荒的说法席卷市场,一时间,信托固收产品成了投资者眼中的香饽饽,信托产品被“秒杀”的新闻仍在上演。

如果有上帝,他一定是个喜欢开玩笑的家伙。当2015年上半年资本市场热情高涨的时候,谁又会想到,证券类业务会这么快就偃旗息鼓?而在这波风潮中不同程度投入精力的信托公司则“很受伤”。“这种影响在一些过去与信托合作发行结构化配资的第三方财富公司方面体现非常明显,两轮股灾过后,他们就蒙了”,吴明说。“而对于信托公司来说,做结构化配资,优先级都赔钱了,你的客户黏性也就完了”。

经济观察报了解到,在多家信托公司眼中,彼时的证券类业务仿佛是一片新的业务蓝海,这也催动了他们及时调整了业务转型的方向。公开资料显示,2015年中融信托人员仍然正向流入,但是招聘岗位集中在财富管理、直销渠道、股权投资、资本市场等领域。

由此带来的传统业务团队人员流动并非个案,或许,对于行业内的大型公司而言,这样的实践远未达到伤筋动骨的局面,但让人顾虑的事情却是,破旧难立新。

吴明把这种转型的困境之一总结为产品性质的错配。“信托公司的资金,一方面是自有资金,或者说大头资金池资金,小头向客户募集的资金,其实都是通过类固定收益的品种发出去的,现在的转型需要用固定收益品种的资金去配权益类的东西,这是明显的产品性质的错配。”“不管是哪家公司,其实他们的转型都远远没有成功”,吴明说,“现在公认的转型方向是投资类业务、股权类去转,不过信托究竟能不能做出成绩,真的很难说,我害怕的是,一不留神的,我们又把自己装进了一个坑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