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三难”再难,也要力保绿水青山

2018-06-29 21:36:11    中国青年网  参与评论()人

隧道门禁出入登记上显示,项目副经理李智303次步行下井。项目党工委书记刘建新介绍说,现在每个斜井进正洞均开挖2.5公里以上,“要是在正洞上下游掌子面检查一下,来回就是6、7公里,没3、4个小时出不了洞”。

斜井不像平洞,上下运输完全依靠提升设备,装载机、运渣车都是从斜井放下去的,一旦下去后,不会轻易拖出洞,得干到工程结束,设备中途出现故障也只能在里面维修。这给设备的维护保养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从提升绞车、轨道、运渣车、装渣设备,一旦哪个环节不能继续工作,整个施工就只能停下来。

有一次,卷扬设备坏了一个不常用的备件,全线停摆。为了尽快恢复施工,项目连夜安排2名司机,带着设备开车直奔1500公里以外的河南更换配件。“虽然很辛苦,但是没有办法,工地上等不起啊!”前去采购的刘师傅说道。

为此,项目部专门成立了设备运转维护小组,常备一些设备易损件,并专门聘请了一名厂家技术顾问蹲守施工现场,就是为了保障这种容错率极低的施工环境。

700米“溜槽”,全线之最

为了在艰难的环境中确保工程质量,加快施工进度,项目管理团队集思广益,搞出了不少的“科技创新”。

在项目1号斜井出口处,远远地看见一个长长的类似“水槽”的东西,自洞门拌合楼一直延伸到斜井内。据李智介绍,该结构名为“溜槽”,是项目结合实际经多方论证可行的斜井混凝土运输通道。溜槽由2米长,40厘米宽,0.5厘米厚的钢板弯压而成,溜槽总长700余米,为全线之最,算上支撑系统,一套溜槽价值40来万元。

“我们请教专家,开展技术攻关,经过多次试验,创新成功了这套溜槽设备,省钱,进度也提高很多,质量也有保障,项目决定在另外两个斜井也使用这项新工艺。”看着这个“创新发明”,项目经理霍益十分满意。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