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学生去了我就不去了” 我国海洋调查一线难觅学科带头人

2018-06-20 10:49:53    新华网  参与评论()人

“这种做法具有极大的误导性。”在汪品先看来,学科带头人长期脱离现场,相当于切断了探索自然的“源头”,甚至“培养”了并不想解决科学问题的学术骗子。

  不能把出海当成“浪费时间”

“做海洋科研一定要和海洋亲密接触。”在李铁刚看来,只要身体允许,每年出海一到两个月是理所当然的。他分析,出现上述“不正常”现象,是因为在现有评价体系下,能发表文章就代表优秀,能争来资源才能获得更大发展,有些学科带头人自然就不会出海“浪费时间”了。

一名高校海洋从业人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目前评价导向下,不少人都希望自己少吃苦,拿别人的样品和数据写文章,多干申请项目、发表论文等彰显个人业绩的工作。

汪品先也坦陈,有人从事科研是为了科学本身,也有人不是真的喜欢科学,只是把科学当敲门砖、垫脚石,喜欢的是科学带来的其他东西。“我希望前一种人多点。”

“目前的航次科学目标不集中可能也是学科带头人不愿出海的一个原因。”多名采访对象表示,航次组织上要避免出现低水平重复,应该强调以科学需求驱动,提高出海效率。某些航次立足于照顾全体科学家,面面俱到,科学问题比较泛,这从某种程度上削弱了航次对学科带头人的吸引力。(记者 陈 瑜)

  专家点评

每16名科研人员中,副高级职称的只有1人。该数据不能完全反映我国涉海学科带头人出海的实际情况。我们看到不少学科带头人在坚持出海,大量的海洋科研工作者都在默默无闻地做着贡献。但这样的数据也给我们提了个醒,不仅是海洋领域的科学家,涉及自然学科的科学家,都需要多到一线汲取营养,走进自然,认知自然,这样的研究才能经得起时间考验。

求真和实证是科学精神最核心的内容,保有对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索未知的愿望,才能在科学研究中获得真知。科学家从事的是对真实自然及未知世界的探索认知,实践性和理论性都非常强。亲近自然、投身一线是科学家的本色,有的科学家甚至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也是一种令人敬佩的科学精神。

(点评人:国家海洋局海洋一所所长、研究员李铁刚)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