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考试 综合评价 多元录取
高考在“变”与“不变”中进入3.0版
近日,最热的话题无疑是高考。一方面,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考试,高考直接关系到今年975万考生未来学习深造的机会,不仅考生为此全力以赴,努力考出最好成绩,而且他们的家人、亲朋和师友等给予其各种方式的支持和鼓励;另一方面,作为高等教育资源分配的核心机制,高考历经40多年改革发展,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早已被公认为社会公平的象征,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社会各界为保障高考顺利进行,作出积极努力。
人们对高考的关注中透着一股浓郁的怀旧之情。在微信朋友圈里,我们时不时就能看到某人泛黄的高考“准考证”图片,既有近几年的,又有年代久远的,比如1988年的、1985年的,甚至1977年的。其中,有些是当年准考证的实物图,更多是利用软件制作的特殊效果图。后者如果不是有“仅供追忆青春使用”等字样提示,简直可以“以假乱真”。与这些高考“准考证”图片相映成趣的是,其发布者回顾自己当年高考的各类感言。
这种怀旧与其说是对往日的追忆,不如说是向高考点燃青春梦想的一次致敬。正如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刘海峰所说,高考承载着几代人的青春与记忆,承载着无数人的梦想与追求,它不但镌刻着一代代学子永不磨灭的记忆,也镌刻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砥砺前行的印迹。青岛大学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刘恩贤曾把1978年以来的高考制度改革划分为3个阶段,即以“高中会考与标准化考试”为特点的高考改革1.0版(1978—1997 年),以扩招、高考科目设置与命题方式改革为特点的高考改革 2.0版(1998—2009 年),以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为特点的高考改革 3.0版(2010 年至今)。这种划分勾勒出中国高考制度演进的轨迹。审视高考制度演进的历程不难发现,它在气象万千的中国社会发展变革中,坚守着不变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