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中国要强,必须要有更多“大国精器”——专访第十二届光华工程科技成就奖获得者徐匡迪院士

2018-05-30 22:51:04    新华网  参与评论()人

1995年,徐匡迪成为拥有“院士”资格的市长。2001年底,他调任中国工程院,第二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长。

作为一名科学家,徐匡迪始终坚持高质量完成党和国家赋予的重要使命。近年来,他主持并参与了若干国家重大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在《中国新型城镇化战略研究(2004-2012)》中,他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城镇化”理念。

“城镇化不只是土地的城镇化,而是人的城镇化。”徐匡迪说,科学咨询工作容不得半点马虎,这项工作要求科技人员不仅要有卓越的专业能力,更要有使命担当。

如今,年逾八旬的徐匡迪担任着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组长一职。“对于雄安新区,要有针对性地培育和发展科技创新企业,积极吸纳和集聚创新要素资源,培育新动能,打造具有重要意义的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徐匡迪说。

工程科技是推动人类进步的发动机。在长期对国家重要工程科学与技术问题开展战略研究的过程中,徐匡迪也有着清醒的认识:“中国与世界科技强国之间还有一些差距,我们现在有了若干大国重器,还要有更多大国精器。”

徐匡迪说:“我们会制造重型器械,但高端的精密器械少,很多核心和关键的精密元器件还是要从国外进口。这就如同肌肉强壮了、骨骼大了,但心脏和脑子还是跟不上。科研人员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甘于寂寞、只争朝夕,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奋斗,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担当。

徐匡迪说:“国家的科技创新能有这样的历史性变革,最可贵的是信仰的力量。‘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应该是新一代青年奋斗者的精神航标。用实际行动拥抱这个伟大的时代,才能让自己的梦想成真。”

关键词:徐匡迪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