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中国要强,必须要有更多“大国精器”——专访第十二届光华工程科技成就奖获得者徐匡迪院士

2018-05-30 22:51:04    新华网  参与评论()人

新华社北京5月30日电 题:中国要强,必须要有更多“大国精器”——专访第十二届光华工程科技成就奖获得者徐匡迪院士

新华社记者陈芳、胡喆、吴振东

30日,第十二届光华工程科技奖颁奖典礼在京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杰出的钢铁冶金专家和战略科学家徐匡迪荣膺“光华工程科技成就奖”。

“在中华民族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进程中,科技工作者将承担前所未有、光荣艰巨的历史使命。”徐匡迪院士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能获得这一中国工程界的最高奖项是荣誉更是责任。

“中国的科技梦已经是好多代科技工作者的梦了。”40年前,徐匡迪作为青年科技工作者代表,参加了改变万千中国知识分子命运的全国科学大会。从“初闻春雷”到见证中国科技事业腾飞,他感触良多。

“40年前的科学大会是一声春雷,播下了创新的种子。如今我们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构筑强大的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中国科技有了越来越多的标志性成果。”徐匡迪说,过去我们的铁路全是学人家的,现在的高铁把机械化、信息化和自动化连在一起,形成了系统创新的综合技术体系。

徐匡迪说:“纪念‘科学的春天’,要回首过去,更要把它放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去展望,准确把握‘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才能在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

从年轻时在国家资助下出国求学,到如今获得光华工程科技成就奖,徐匡迪发自肺腑地感恩国家和时代给他的一切。他说,科技工作者要珍惜难得的历史机遇期,为国家和民族多学习、多储备、多奉献。

徐匡迪是我国喷射冶金技术的开拓者之一,他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用真空循环脱气加喷粉处理大型转炉钢水,冶炼超低硫、氧钢,获得英国、瑞典专利。他积极推动中国钢铁工业的结构调整和先进技术的应用,支持并参与“新一代可循环钢铁制造流程”的研究和实施。

关键词:徐匡迪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