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应付式监管、掩盖式治理 样子做足,环保就能过关?

2018-04-03 09:00:36    新华网  参与评论()人

  “对付”过关,“面子治污”难平民愤

目前,中央环保督察已经实现对全国31个省份全覆盖。猛烈环保督察风暴之下,一些地方的环保工作却仍失之于“宽、松、软”,环保治理被企业“轻松对付”,甚至为了遮丑,异化为“面子工程”。

半月谈记者发现,有的污染企业通过“精包装”变身为高科技企业、互联网公司、节能科技企业等,打着新材料、新科技的名号在一些地方堂而皇之存在。江苏某环保局工作人员反映,某家污染企业引进节能设备后,标榜成功转型,实际上节能设备成“盆景”,只有应付上面检查时,才开起来转几下。

中部地区一城市为治理城市河流污染,花了不少钱,但重点没有放在水体治理中的截污、清淤、雨污分离、污水厂改扩建等方面,而是放在如何遮掩排污口,建设风光带。

半月谈记者在当地河边看到花花草草,风景不错。但当地居民介绍,虽然周边的房价跟着景观建设上去一些,但河里水质依然臭气熏天,老百姓依旧不满意,投诉的非常多。所谓的“治理项目”对治理污染甚至起了反作用,由于大搞形象工程,污水口都被隐藏了,出了问题很难找到根源所在。

“大量的钱已经投了,却没有达到治理效果。政府只好采取从其他河流引水冲淡污染的方式来应付愤慨的民意。”市民刘先生告诉记者。

业界人士透露,原来普遍认为做环保“费力不讨好”,现在动辄上亿的治污资金,但一些地方没有真正从“治污”这个“初心”出发,而是谋求把治污工程包装成房地产项目、产业项目。

  精准环保,诊治环保形式主义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