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标准不一医疗信息大数据难共享 数字医疗还需分步走

2018-03-22 07:56:25    新华网  参与评论()人

  AI加入 科技巨头纷纷放“大招

“沃森清楚,它需要与医生互动并且成为他们所在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IBM的全球医疗改革总监这样告诉作者瓦赫特。IBM的沃森是进入医疗行业的人工智能(AI)之一,它掌握大量的病历,甚至可以初步诊断,尽管不少媒体用“沃森医生”报道它,但是它的创造者其实是极力想要撇清这个称谓的。

在中国,对AI医疗的资本投入占整个AI投入的一半左右。中国同样拥有自己版本的“沃森”。2017年11月,科大讯飞“智医助理”机器人以456分的成绩通过了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其专业知识已能够担负起执业医师的工作。

中国自主研发的肺部结节等图像识别系统在国际比赛中也多次名列前茅。公众感受最直观的,是多地大医院配备的人形导医机器人,为患者回答问题、初步分诊、疏导患者。AI落地医疗目前正在为一线医生降低劳动强度,并帮助医疗资源覆盖到偏远地区。

更复杂算法被用于开拓此前不存在的诊断方法,增强医学整体实力。尤其在近期,科技巨头们频繁放出“大招”:2月,谷歌大脑从视网膜图像,辅以各种因素如年龄、性别、吸烟史、血压等数据中,可以预测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他们构建的系统使用了130000个视网膜图像进行训练,成功率7成左右。而3月15日《自然》发表了德国癌症中心的脑肿瘤诊断AI工具,弥补神经系统肿瘤诊断的短板。

中国在AI拓展医学能力方面的进展鲜见于公众,记者在多次采访中了解到,多个院所高校均在AI医疗领域有所部属,例如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支持下,中科院软件所田丰研究团队与协和医院开展合作,利用患者持物的微小抖动试图预测患帕金森症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风险。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