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最高法副院长李少平接受新京报专访
构建员额“有进有出”常态化运行机制
3月7日,全国政协委员、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李少平在政协小组讨论会上。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去年以来,于欢案等一系列热点案件吸引了社会关注的目光。近日,全国政协委员、最高法副院长李少平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说,如果把公正的判决比作一份合格的司法产品,那么裁判文书的说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份产品的质量和性价比。为此,最高法将制定相关文件,引导法官“愿说理”“敢说理”“说好理”,以此打造更多的全民法治公开课。
已着手制定文件明确法官员额退出程序
新京报:我们注意到,一些地方在进行法官员额制改革后,有法官退出了员额。这是什么原因?最高法在这方面是否会有相应的举措?
李少平:十八大以来,最高法出台了很多文件,推动司法责任制改革落地生效,目的就是“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截至2017年底,全国法院从原来的21万名法官中遴选产生122706名员额法官,占中央政法专项编制33%左右。
各地员额制改革后,一些法官因为工作交流、岗位调动、辞职退休等原因退出了法官员额,所以一些地方在预留员额比例范围内启动了第二批员额法官遴选,上海去年率先从法官助理中遴选法官,157名法官助理被遴选为员额法官并到基层法院任职,为基层法院补充了审判力量。
目前,最高法院已经着手制定有关文件,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明确员额退出情形和程序,对于司法能力不适应、办案绩效考核不达标的员额法官,要求及时退出员额,推动构建员额“有进有出”的常态化运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