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从线下到线上 大数据让社区工作有了“靶向定位”

2018-02-13 13:11:10    中国青年网  参与评论()人

“这些被收集到的数据,会形成‘三大标签’,即身份标签、服务标签和管理标签。”“民情日志”数据应用中心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身份标签、服务标签都是标注在居民个人,例如居民是否是党员或是否是需要帮扶的弱势群体等。像一些有着多重身份标签的居民,比如既是残障人士又是低保家庭的,我们的社区干部就会更有针对地加强联络服务;管理标签则标记在居民的房子上,可以看到是否存在违章搭建等不文明行为。”工作人员表示,这样精细化的管理和分类,让他们在工作中可谓“如虎添翼”。就在不久前,“民情日志”系统就帮助一个社区幼托点找到了合适的位置:这个幼托点原本计划建在临汾路上,但大数据显示,在汾西路东段的幼儿明显呈现红色密集状态,而临汾路上的预选区域则呈老龄人口居多的趋势。因此,这个本来计划临汾路的幼托点就被搬到了更适合它的位置。工作人员表示,最近他们正在分析社区中的“悬空老人”(即60岁以上,居住在多层三楼以上,没有电梯的房子中的老人)分布图,计划为一些老人的房子加装电梯,以改善他们的出行情况。

如果要像绣花一样精细管理城市,那么对于民情的掌握和研判则是提供公共服务、公共管理的基础。居委会作为服务居民的“最后100米”,没有对居民情况的熟悉就无法开展工作。如今,依托大数据处理和应用的民情日志系统,让走访有了底,让数据有了腿,在把日积月累的经验量化成了可分析的数据的同时,也把社区工作人员从过去繁重的记录工作中解放出来,既提高了数据记录效率,又在时间的纵轴上沉淀了数据变化,减少重复劳动,提高了工作效率。从中获益的不只是社区工作人员,更是千千万万个社区中的普通居民。(邬迪)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