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青岛1月13日消息(记者王伟)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13日发布黄海绿潮防控最新研究进展,专家提出构建“三道防线”有效防控绿潮灾害,并呼吁加强中国近海生态系统长期监测,应对海洋生态灾害问题复杂化和多样化趋势。
针对黄海绿潮连续多年暴发的关键科学问题,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孙松研究员牵头鳌山科技创新计划项目“近海生态灾害发生机理与防控策略”,联合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淮海工学院、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和青岛海大生物集团等多家单位协作攻关,2016年开始对绿潮成因、预测预警和防控策略等,从海洋系统角度开展综合调查和系统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项目团队在南黄海和苏北浅滩海域组织实施20多个调查航次,通过现场调查、卫星遥感和模拟实验等宏观和微观研究手段,进一步确认了黄海绿潮起源于苏北浅滩海域,提出了应对黄海绿潮总体规模的预测预警方法并成功预测2017年绿潮规模显著下降的现象,形成了系统化的黄海绿潮防控策略。研究发现目前黄海海域生态灾害问题呈复杂化和多样化趋势,专家建议应在相关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我国近海生态系统长期综合监测。
进一步确认苏北浅滩区是黄海漂浮浒苔的源头
基于现场多学科综合调查和高分辨率卫星遥感资料分析结果,项目团队进一步确认了黄海绿潮期间大量漂浮绿藻主体来自苏北浅滩海域,这与黄海海域“漂浮生态型”浒苔微观繁殖体的分布特征、苏北浅滩区独特的环境特征以及该海域的养殖业发展密切相关。通过对浒苔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发现,在黄海海域形成大规模绿潮的浒苔在遗传特征上有别于我国近岸定生的浒苔种群,是一种相对独特的“漂浮生态型”。在绿潮暴发之前,苏北浅滩区养殖筏架材料上有大量“漂浮生态型”的浒苔附着生长,并在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下,从筏架上脱落并成为漂浮绿藻的主要来源。南黄海海域“漂浮生态型”浒苔的微观繁殖体主要存在于苏北浅滩海域,浅滩区强扰动、高浊度和高营养盐浓度等独特的环境特征有利于“漂浮生态型”浒苔的生长,而浅滩区大量紫菜养殖筏架则为浒苔的早期附着和生物量快速增加提供了重要条件。因此,紫菜生产方式的改变对控制和减少浅滩区浒苔数量应当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