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设为书签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军事APP
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侯云德:系“中国干扰素”之父(5)

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侯云德:系“中国干扰素”之父(5)
2018-01-08 13:43:19 中国青年网

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侯云德:系中国干扰素之父

  侯云德院士(右一)全家福

“双鬓添白发,我心情切切,愿将此一生,贡献四化业”

“侯老师能够做出方向性的判断,靠的不是拍脑门,而是长期以来扎实的积累。”侯云德的学生、中国医科院病原所所长金奇研究员告诉记者,尽管已是89岁高龄,但侯老师的勤奋,很多年轻人都比不上。

“侯老师每天都会关注国内外病毒学的最新动态,并且亲自翻译、撰写,送给相关部门领导和同事参阅。每期都有上万字,两周一期,已经写了200多期。”金奇说,他读研究生时,侯老师工作非常忙碌,但仍然会在下班后到实验室找学生聊天。“聊什么?聊的就是他掌握的最新技术和动态,通过侃大山的方式实时输送给我们。侯老师对我们这些学生,对年轻人,在培养提携上总是不遗余力。”

在学生和同事眼中,侯云德是无私的,愿意将自己的知识与技术传授给他人。在做干扰素研究的初期,试剂紧缺,都是他自己从国外背回来的,但其他同事有需要,他二话不说就分享给大家使用;上世纪80年代初他的实验室建立了一系列基因工程技术后,不少人到他的实验室取经,侯云德乐于分享,从不留一手,常常还要赔上昂贵的试剂。有人认为他这么做不利于保持本室的技术优势,他却不以为然。“我国科学家应当团结起来,不能把持技术不外流,技术优势要靠不断创新,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使自己处于优势地位。”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党委书记兼法人代表武桂珍研究员告诉记者,尽管创造的经济效益数以亿计,但侯先生对生活的要求非常低。“他的汽车超期服役要淘汰了,我们问他想换辆什么车?侯先生说,带轱辘的就行。生病住院,也从来不跟组织提任何要求。有时输完液晚上8点了,还要自己回家做饭吃。”武桂珍说,侯先生所思所想所求,都是我国的防病事业。在他身上,深深映刻着老一辈科学家的家国情怀。

采访时,谈及自己的科研成果与成就,侯云德院士谦虚地笑了:“我做的都是分内之事,只是认真做了,并没有很特别。而且很多事也不是我一个人做的,我是领头人而已。”

今年89岁的侯云德,仍然每天7点就开始工作,并且不吃早饭。据说,这是年轻时养成的习惯,因为要抓紧一切时间做实验。尽管动过两次大手术,但老人看起来仍然精神抖擞。耄耋之年,他曾赋诗一首以明其志:“双鬓添白发,我心情切切,愿将此一生,贡献四化业。”

首页上一页...2345 5
关键词: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