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匠心磨砺 国之重器——天鲲号制造团队纪事

2017-12-22 07:46:21    央广网  参与评论()人

由于空间太小,穿常规的焊接防护服,不能够隔阻母材加热后的高温,只能穿着棉袄进行隔温施工。但是,焊接的火花,特别是仰面焊的火花,直接就掉落在了焊工的身上,“每个焊接工人的身上都有伤疤……”生产部车间副主任沈超说。

桥架头部,就是挖泥船实现挖掘的绞刀头的轴端,因为要输出如此大的扭矩,内部的结构极其复杂,施工难度异常高。里面的狭窄空间仅能同时容下两人施焊,是需要“慢工”磨出的“细活”。由于经验不足、前期困难预计不足,进度有所滞后。虽然被领导批评,生产部部长助理牛业兴没有争辩和抱怨,为保进度保质量,他带着车间团队重新调整施工人员,24小时不间断地工作,最终完成了任务。

就是这样,“天鲲号”的焊接交出了漂亮的答卷:全部焊接长度1.4765万米,通过2653张X光探测,合格率达到了99%以上,这大大超出了常规标准。

破的是高难题

创的是第一次

一山放过一山拦。轴孔制造完成,如何将1600吨的桥架安装到位,又是一个难题。

桥架上装有100多项设备,经不起丝毫的碰擦。桥架对接船体的平移行程只有30米,但是,要确保万无一失,严丝合缝,必须有一套完整的方案。这个方案从工艺评审就开始了,反复评审,历时两年。

宋玉甫说,最简单的方式是用吊车吊起来,平放入船体,但是,船坞吊车的最大吊重能力只有500吨,而桥架本身突破了1600吨,吊车无法吊起桥架。起初制定了多个方案,最后选用了轨道平移的方式,成功将船体与桥架对接,天衣无缝。并采用起桥绞车应急电机,将桥架尾部成功吊起。综合车间主任杨德军不善言辞,但如此庞然大物的移运、安装,离不开他和手下那些兄弟的默默付出……

“天鲲号”下水,只是告一个段落。此后,大量设备开始调试。

“船上钢桩台车安装了4个大油缸,单个就达38吨,所有安装误差都只有0.2毫米”,安装轮机车间主任沙胜红说,“考验还在继续”。轮机车间的工人全部是训练有素的技术员工,他们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硬是拿下全船高难度的设备安装工作,质量赢得船东、船检的一致好评。

“天鲲号”有好多个系统首次应用:国内首次应用气动减震系统,减震器达到148个,这是目前世界上采用最多的,所有减震器的平面误差在±1毫米之内;首次采用三缆定位系统;首次实行柔性移动钢桩系统,钢桩还可以倒桩前行……

  邵海担任项目经理助理,从“天鲲号”建造开始,几年间,与项目经理何银栋搭班轮岗,两人假期轮休回家。儿子问邵海:“爸爸,我也想像别的小朋友一样,天天有爸爸陪,你天天回家好不好?”听到这里,邵海眼泪出来了。他抚摸着儿子的头说:“爸爸造好‘天鲲号’就天天回家!”

  本报记者 谢卫群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