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匠心磨砺 国之重器——天鲲号制造团队纪事

2017-12-22 07:46:21    央广网  参与评论()人

“一个有效的方法,是要找到钢板最稳定的时间段,特别是在高温季节”,生产部部长张立新说,为了找这个时间段,工人们24小时跟踪测量钢板的变化,最后发现晚上某段特定时间钢材的变化最小,最稳定。于是工人们每天工作的时间从深夜开始,持续了两个多月。

质量部副部长李晓波谈到,“天鲲号”共分成96段建设,最后将所有段拼接而成,一般船的建造拼接误差为±4—6毫米,而“天鲲号”的分段误差只有±2毫米,桥架的拼接误差只有±1毫米。这些分段的精度实现,是建造者用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和严谨作风换来的。

这个庞然大物造完,最终要与船体连接。常规挖泥船桥架与船体的连接处就是一副水平绞合点,而“天鲲号”设计了上下两副水平的绞合点。“‘天鲲号’可挖6.5米到35米深,浅挖时,提升桥架,深挖时,通过桥架转换加大挖深。这个设计理念是前所未有的,但实际建造难度也是呈几何级数增加。目前世界上仅‘天鲲号’具有此功能。” 设计部宋玉甫说。

下的是苦功夫

靠的是使命感

桥架与船体的连接处,共有12个绞点,船体6个,桥架6个。这些独立耳轴点要相对接上并插上轴,才能将船与桥架固定,而轴与连接点的安装空隙是多少呢?3毫米!3个手指甲的厚度。这意味着耳轴与轴孔的总误差不能超过1.5毫米。为实现这一点,耳轴自身的零部件误差不能超过0.03毫米。

“当时,工人们对这样的精度大惑不解,这要求也太高了,太难了。后来,工人们理解了:连接点的轴孔与轴必须严丝合缝,不能产生空隙,否则空隙太大,会产生振动,从而出现轴和套之间的磨损,对桥架非常不利”,何银栋说。

所有参与者都以强烈的使命感来参与制造。

桥架采用的是钢铸件,轴孔要加上内衬和外套。可是,钢铸件在加工的过程中出现了较多的铸造缺陷,按钢铸件的标准,这是允许的。但是,奚璐没有松口,他强调,不允许存在一个缺陷!“我们一生可能只造一条这样的船,这是荣誉,不能带着一丝遗憾交船。我们必须为荣誉而战!宁愿放慢些节奏,也必须做出精品!”奚璐这样鼓励大家。

最小轴孔的直径只有62厘米左右,只是一个人身的大小,钻进去,几乎不能动,有时还必须躺着,仰面朝上焊。这是非常艰难的,按工艺,铸体要加热到150度以上,人才进入,再电焊补空洞。150度,人靠近它都要窒息,但工人们还要钻进去,再打开电焊焊接。每个焊工只能工作10分钟,然后换人,2—3人一班进行轮换,不完成不下线。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