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杭州12月15日电 题:与农科赤子王一成“共度”的30个月
新华社记者魏一骏 方问禹 唐弢
他在同事亲友眼中有些“洁癖”,却常年干着与脏臭病死猪打交道的“粗活”;他家境优渥,却甘于粗衣淡饭,想方设法帮实验室节约每一分经费;他两度留学欧美,却毅然回国,扛起引领省内动物疫病分子诊断的大旗……
这个“矛盾”的人是浙江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王一成。
今年9月,年仅60岁的王一成被无情的病魔击倒……
斯人已逝,德行流芳。在采访王一成事迹的过程中,我们偶然看到了他在2013年至2106年写下的部分日记,片段化的记叙闪回式呈现了王一成确诊癌症前的两年半时光。
阅读日记的过程如同和他一起度过了30个月的时光,总计15万多字的日记像一块块拼图,逐渐清晰地展现出“矛盾”的王一成,也拼出了这些“矛盾”背后的答案。
——“下午开车回家更换外裤,因上午剖杀试验鸭时搞得很脏,然后立即回农科院。”“晚上洗一次澡,从猪场回来总是有一股臭味。”——节选自王一成2013年部分日记
仲冬时节,我们来到王一成生前工作的地方。
研究所大楼边的院子恬静整洁,只是离大楼最近的车位再也见不到王一成每天最早到达的汽车。
车是王一成的好伙伴。为基层猪农服务的近20年里,他自驾车超过60万公里从未报销过油费路费,而洗车常常被他记录在日记中。
“我们有时候开玩笑说王老师有‘洁癖’,他真的很爱干净。”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李军星说,可面对工作,他总是不怕脏和累。
李军星回忆,自己刚工作不久,有次跟王一成去猪场,伏天的烈日下,王一成进入猪圈挑选病猪、做生理解剖,在恶臭熏天的猪场忙完这一切,50多岁的他早已汗流浃背,但整个过程一气呵成,脏活累活没有一点指手画脚、假手于人。
“平时做实验的间隙,王老师常拿起抹布擦擦桌面和仪器,他总是不肯浪费在实验室的每1分钟。”李军星说。
冬日午后的阳光照进研究所5楼的公共实验室,荧光定量PCR仪、倒置荧光显微镜等仪器有序地放置在实验台上,瓶身标签上写有王一成隽秀字迹的试剂整齐地排列着,一切还是他未曾离开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