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冬治霾各地提前出击 重拳频现
停产减排查处力度进一步加强
冬季降临,在复杂的气象条件和北方城市供暖季等综合因素下,重污染天气的预警机制和防控措施广受关注。按照环保部部署方案,地方政府已经陆续出台相应措施积极应对重污染天气,确保完成今年的空气质量改善目标。
值得一提的是,11月初京津冀在启动重污染天气预警后,相应城市提前落实停产减排措施,空气质量的改善效果超出各方预期。专家分析总结,政府部门提前防控,区域内企业严格落实是缓解和改善重污染天气的关键所在。
重污染天气需要提前防控
11月3日,北京、天津和河北、山西、山东、河南等地陆续发布了重污染天气橙色预警,并从4日零时起启动了II级应急响应。预警发出后,环保部要求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切实落实各项减排措施,缓解重污染天气影响。
与此同时,环保部派驻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城市开展工作的各强化督查和巡查组,重点督查各地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的启动和应急减排措施落实情况。
针对此次污染过程,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采取了区域应急联动,强制性应急减排措施包括有钢铁、水泥、铸造、家具、矿山开采等行业的停限产。
此外,今年各地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大幅增加了管控企业的数量,基本做到涉气企业全覆盖,区域管控企业数量从去年的近1万家增加到今年的5万家左右。
此轮重污染天气预警启动后,环保部派出的28个督查组和102个巡查组共检查企业1085家,发现未落实应急预案的企业仅32家,执行率高达97%。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柴发合表示,正是因为良好的落实情况,使得本次重污染天气过程影响降低了很多,污染浓度峰值比预测要低,持续时间也相对较短。柴发合认为,“2+26”城市在采取橙色预警期间,主要污染物减排比例在20%左右,有效抑制了此次污染过程中京津冀区域PM2.5浓度的快速上升。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自发分析指出,“提前采取应急管控措施,在污染累积前就把排放强度降下去,是重污染天气应急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多家科研机构的研究都表明,提前1-2天采取应急减排措施,能够更有效降低PM2.5峰值浓度,推迟重污染发生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