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中国北斗联天下

2017-11-06 11:05:57    央广网  参与评论()人

11月5日,北斗三号全球组网卫星“一箭双星”成功发射,开启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球组网的新时代。

北斗,已成为当代中国一张耀眼的“国家名片”。

大国重器,惟有自力更生

将我国自主建造的卫星导航系统命名为“北斗”,饱含着近代以来中国历经劫难的清醒、走向复兴的企盼:中国命运必须自己掌控,大国重器必须自己打造。

上世纪90年代,在海湾战争中,装载GPS的精确打击武器首次大规模使用,作战效能令全球震惊,显示出卫星导航系统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意义。

1994年,在国家经济实力、技术基础仍非常薄弱的情况下,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毅然决定启动北斗一号工程,进行卫星导航试验探索。彼时,美国GPS、俄罗斯格洛纳斯各发射了20多颗卫星,已完成了全球组网。

放眼星空,最适合卫星导航的黄金频段已被美俄全部占用。我国与同时希望建设自己卫星导航系统的欧盟,推动国际电联从航空导航频段中,最大限度地挤出一小段频率,提供卫星导航共同使用。这一小段频率,是建设一个全球导航系统最基本的频率需求,各国均可平等申请。2000年4月17日,北斗和伽利略系统同时成功申报。按照国际电联规则,必须在7年有效期内成功发射导航卫星。

摆在北斗人面前的只有两条路,一是寻求合作,共用资源;二是独立发展,抢占主动。

北斗人一方面立足独立自主建设,一方面积极寻求国际合作。但对中国这样的大国,在关系国家重大竞争力的合作中,自身没有过硬实力和核心技术,往往难有对等交流。与欧盟的多轮频谱合作谈判进展缓慢。

2005年,欧盟发射了首颗伽利略导航卫星。此时,距北斗申请使用的频段有效期只剩不到3年时间,如果不能在此期限内成功发射一颗导航卫星,频段就只能花落别家。但首颗北斗导航卫星还在研制中。

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再次凸显。在全社会相关行业、领域、单位、人员的通力协作下,北斗人背水一战,倒排工期,硬是将原定2007年底发射的首颗卫星,调整到2007年2月底,提前完成全部研制工作。

2007年4月初,首颗北斗导航卫星终于如期矗立在发射塔架上。同年4月14日4时11分,这颗肩负着重要使命的卫星,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成功进入预定轨道。两天后的16日20时许,北京终于清晰接收到来自这颗卫星的信号。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