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解密中国深海着陆器:为什么布放在南海冷泉区?

2017-10-30 08:25:57    中国青年网  参与评论()人

深海着陆器:海底的人造“海洋之眼”

第二看台

近日,我国新一代远洋综合科考船“科学”号在南海成功回收了我国国内首套连续工作超一年的“深海着陆器”。

在过去375天里,被称为人造“海洋之眼”的深海着陆器,在水深1130米左右的南海北部一冷泉喷口处,进行原位观测,带回了约186千兆的冷泉区高清影像和传感器数据资料。

深海着陆器为什么布放在南海冷泉区?着陆器上携带了哪些高科技“武器”?这些数据将揭开冷泉生态系统哪些深海秘密?在冷泉区布放着陆器有什么技术难点?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特聘研究员、着陆器2016年测试和布放航次的首席科学家张鑫对此进行了解答。

将实验室搬到了海底

南海冷泉区,这是此次深海着陆器工作的主要战场。

冷泉,顾名思义,温度较低,但又非一个“冷”字可以概括。

张鑫说,冷泉是一种以水、碳氢化合物(天然气和石油)、硫化氢、细粒沉积物为主要成分,温度较低,流体温度与海水温度相近的流体,主要分布在被动陆缘和主动陆缘斜坡海底沉积面之下。

冷泉反映了海底的一种极端环境,但在这种环境中又生活了大量的生物,它们不依靠阳光而生存,正因如此,冷泉成为地球科学以及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点。

这次考察的南海冷泉区主要位于台西南海域。“该海域冷泉区已经活动了很长时间,形成了大量自生碳酸盐岩,其喷口周围也富集着大量的生物,主要以潜铠虾、铠甲虾、贻贝、阿尔文虾为主。此处生物群落繁茂,水深1130米左右。”张鑫说,经过综合考虑,项目组选择对该海域的冷泉区进行细致的长期原位观测。“如果将样品取上船再做分析研究,变化的温度和压力将导致海底生命的死亡,所谓原位探测,相当于将实验室搬到了海底。”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