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从理论预言到南天观测 中国助推天文学进入全新时代

2017-10-18 07:07:55    央广网  参与评论()人

新华社洛杉矶10月17日电 特稿:从理论预言到南天观测 中国助推天文学进入全新时代

新华社记者郭爽

图为2016年12月30日拍摄的南极巡天望远镜AST3-2。新华社发(中科院南极天文中心提供)

在1.3亿光年外的长蛇座NGC4993星系,一例双中子星合并事件,为整个天文学界送上集体盛宴。多国科学家16日同时宣布,人类第一次直接探测到来自双中子星合并产生的引力波以及伴随的电磁信号,“多信使天文学”从此迎来全新时代。

在这一国际合作探索过程中,中国不是旁观者。从最早参与提出理论模型到南极天文观测,中国科学家正在成为前沿科学探索的生力军。

中国科学家最早参与提出理论预言

美国《现代物理评论》1957年刊载的恒星物理学“地标性”论文提出,伴随温度逐渐升高,恒星内部会先后发生氢核聚变、氦聚变等现象,并生成多种元素。到恒星的风烛残年,其内部会生成铁质核心。而在演化末期,会发生超新星爆发,并产生中子星和重金属。

尽管天文学界已在20世纪末对双中子星合并议论纷纷,普遍认为合并过程会抛射一些物质出来,这些物质以亚光速向外运动。但除了引力波辐射,人们对合并过程会产生什么样的天文学现象并不十分清楚。

当时正就读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年轻中国学生李立新在1998年与波兰天体物理学家博格丹·帕琴斯基率先合作提出中子星合并模型,并推导出相关电磁辐射的解析公式。此后,世界各国科学家展开大量工作,不断完善和丰富这一模型。

对于人类首次直接探测到来自双中子星合并产生的引力波以及伴随的电磁信号的消息,现在在北京大学工作的天体物理学家李立新感到很欣慰,“但这仍不能被称为对模型的最终佐证,我们还需要更多起码这样水准的探测结果”。

中国望远镜承载国际厚望

美国“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于8月17日捕捉到编号为GW170817的引力波信号后,全世界的望远镜都争相对准了1.3亿光年外的源头。设在世界各地的传统望远镜从伽马射线、X光、可见光、红外和射电波等波段分别观测,最终确认这一信号来自何方。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