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国际机构缘何纷纷点赞中国经济 中国金融运行稳定风险可控

2017-10-17 10:37:54    央广网  参与评论()人

中国金融运行稳定风险可控——国际机构缘何纷纷点赞中国经济系列评论之二

近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第四次上调今明两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至6.8%和6.5%,一些国际知名投行近期也纷纷上调了对中国的经济增长预期。

近年来,我国保持货币政策稳健中性,根据市场需求和预期变化,在保持市场流动性基本稳定的同时,把主动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防范金融高杠杆带来的风险,抑制资产价格泡沫,引导资金“脱虚向实”,推动金融机构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今年以来,我国经济稳中向好证实了我国货币金融政策的有效性。

对内来看,稳健货币政策、金融稳健运行支撑我国经济稳中向好。上半年,我国GDP增速达6.9%,下半年有望继续保持;同时,我国进出口快速增长,经常账户盈余将继续收窄,财政收入稳步增长,物价水平保持稳定。在“三去一降一补”的背景下,我国经济增长的结构和质量不断改善,经济转型取得了积极进展。

今年前三季度,金融对实体经济保持着较大的支持力度,我国新增人民币贷款11.16万亿元,同比多增9980亿元,超出市场预期;同期,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5.67万亿元,同比多增2.21万亿元,增速较为平稳。

虽然市场上降准的声音不断,但货币政策仍然保持定力,不能太松,也不能太紧。如果在此时“大水漫灌”,会加剧经济结构扭曲,导致物价、资产价格过快上涨等一系列“不良反应”;反之,如果货币政策过快收紧,将不利于达成稳增长的目标,容易加大经济下行压力。

结合外因分析,我国货币政策同样须保持定力。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主要经济体复苏势头强劲,如美欧等国就业水平创下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的新高。在此背景下,IMF等国际组织对今年的全球经济增长向好信心充足。然而,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复苏情况不一,货币政策走向分化,也给我国货币政策带来了挑战。

我国在制定货币政策时,不仅要考虑到美欧等国货币政策变化带来的溢出效应,同时还需要考虑我国货币政策对其他国家带来的影响。如美国货币政策收紧的同时,俄罗斯、巴西等国仍然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我国货币政策一方面要应对部分经济体货币政策走向紧缩带来的全球流动性下降;另一方面还要避免我国货币政策变化对其他国家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在保持稳健同时加强预调微调是当前我国货币政策的理性选择。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