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0月12日电 国务院国资委总会计师沈莹今日指出,今年上半年81家中央企业所属的2041户“僵尸”和特困企业“处僵治困”工作成果非常突出,与2015年同期比,亏损减少885亿,这对央企效益的提升是极大的推动作用。
资料图:山东一企业的新能源生产基地。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今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2017年三季度中央企业经济运行情况,并答记者问。有记者问,处置“僵尸企业”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请详细介绍一下国资委在处置“僵尸企业”方面做了哪些方面?最新进展如何?处置“僵尸企业”对中央企业利润增长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对此,沈莹作出解答,她称,“僵尸企业”处置是大家普遍关注的一个话题,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一些企业从高速增长进入了深度调整时期,有一些企业难以适应市场竞争,出现了经营亏损、经营困难,成为消耗资源、效益低下的“僵尸企业”。有效处置“僵尸企业”对于推动中央企业改革,特别是提质增效富有重要的作用,也是我们解决企业面临的一些结构性矛盾的重要举措。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央企业的“僵尸企业”处置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她指出,国资委把“僵尸企业”处置工作作为化解过剩产能的“牛鼻子”进行部署,在对中央企业下属的各级子企业进行了全面摸底排查的基础上,筛选了2041户长期亏损的困难企业,按照困难程度分成“僵尸企业”和“特困企业”两大类,进行分类处置。在处置过程中,国资委注重加强工作组织,特别是落实企业的主体责任,要求企业按照“一企一策”的要求制定工作方案,通过逐家签订责任书、挂牌督导等方式来推动。目前看,进展有序、平稳。在“处僵治困”工作中,注重采取了三个一批的方式,兼并重组改造一批,强化管理提升一批,清理淘汰退出一批三类方式。
她介绍了处置过程中注重把握的三个原则:一是市场化原则。“僵尸企业”处置过程中我们注重发挥好企业的主体作用,落实企业的主体责任,按照市场化的手段,来推动“僵尸企业”处置和“特困企业”的治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