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建广场、盖书屋 贫困村56名农民工反哺家乡

2017-10-12 08:01:54    央广网  参与评论()人

成立基金,建广场,盖书屋……

漯河贫困村56名农民工反哺家乡

“把外出打工增长的见识回馈给家乡,是我们共同的心愿”

本报记者 余嘉熙 本报通讯员 苗卉 文/图

  农民工义工小分队用捐赠的资金,为村民修建爱心书屋。

9月底,中原大地秋意已来,绿色还没有散去。在漯河市临颍县郭庄村,一条条整洁通畅的硬化道路延伸至村民家门口,沿路而下,郁郁葱葱的绿树环绕着鱼塘,岸边坐着一排闲来垂钓的乡邻,一群孩子在不远处开阔的文化广场上追逐戏耍着……若不是亲眼所见,很多人都想不到,如今这片为村民提供休闲娱乐之地,去年还是一个垃圾成堆、脏乱不堪的废弃水坑。

在一旁围观垂钓的村民告诉《工人日报》记者,这可喜的变化得益于56位外出农民工回报家乡的“文化自觉”。

一个不谋而合的反哺想法

郭庄村是漯河市临颍县吴集村下辖四个自然村之一,2014年就被列为河南省级贫困村。由于没有什么挣钱的门路,村子里的青年基本以外出打工为业。

和父辈一样,学习电焊专业的郭广才2004年从技校毕业后,只身一人南下广州打拼。虽然早早在异地成家立业,老家的青山绿水却一直令辛苦奔波达七年之久的他牵肠挂肚,“过去‘乡下人’三个字是骂人的。现在农村真不一样了,空气好,环境好,我觉得比城市好,适合养老。” 郭广才说,“在外面待时间久了,我发现,和父亲那一辈的农民工不同,我们这代年轻人对于家乡更多的是眷恋,而不是逃离。”

和郭广才一样,在外打拼的村民郭建成从北京又辗转到甘肃搞起了农业种植。走出家门的六年里,他有时会忍不住跟朋友们念叨离家太远了,“其实现在当个农村人挺好的,田间地头没那么大压力。而且是自己生活过的地方,有记忆、有乡愁。不是有句话叫落叶归根么?”

“可能是心理上的贴近感,我们几乎是同时有这个想法的。” 郭建成告诉《工人日报》记者,一个名为“郭庄高富帅文明和谐群”的微信群,原本是外出务工青年日常交流、谈心和缓解思乡之情的通讯工具。郭广才、郭建成加入了之后,这个群变成了回乡反哺建设新农村的交流群。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