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设为书签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军事APP
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扬波大海 走向深蓝——十八大以来我国推进海洋强国建设述评

扬波大海 走向深蓝——十八大以来我国推进海洋强国建设述评
2017-10-08 11:01:52 央广网

【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力前行·海洋强国这五年】

光明日报记者 杨舒

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部署。实施这一重大部署,对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对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要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推动我国海洋强国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

蛟龙百潜闪耀 世界深海舞台

深海蕴藏着地球上远未认知和开发的宝藏,认识海洋,须向大洋“深蓝”挺进。

2017年6月9日16时35分,满载着第一次深入海底现场观察的科学家和海水、岩石、沉积物等深海样品,“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从6488米的雅浦海沟深渊区回到海面,完成了其自2009年8月出海以来的第150次下潜。

  “蛟龙号”离开“向阳红09”准备进入水中。新华社

从2012年实现马里亚纳海沟7062米海试成功至今,5年来,从太平洋底的海山、海沟,到印度洋底的大洋中脊,中国“蛟龙”的一举一动吸引世界目光。

中国大洋协会秘书长刘峰认为,由我国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创造了世界同类作业型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纪录,可在占世界海洋面积99.8%的广阔海域中使用,5年来的试验性应用航次验证了它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先进性,“由此,中国成为继美、法、俄、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掌握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正在走向世界深海舞台的中央。”

“蛟龙号”所创造的“中国深度”使我国快速进入了世界“深潜俱乐部”,同时,极大地提振了我国自主研发深海重大装备的信心和决心。

2013年5月,“潜龙一号”无人无缆潜水器4000米海试成功;2013年10月,“海龙二号”无人有缆潜水器助力“大洋一号”船南海海试成功;2016年1月,“潜龙二号”水下机器人成功首潜。5年来,这些由我国自主研发集成的深海潜水器,与“蛟龙号”一起组成“三龙”装备体系,正式投入业务化应用,成为我国深海高新技术发展的标志和里程碑。此外,2012年,我国开始组建国家海洋调查船队,科考船建设迎来高潮,截至2016年底,科考船数量已从19艘猛增至50艘。

借助这些探海利器,“十二五”期间我国组织开展了18个航次约2700天的大洋科学考察活动,参航人次接近1900人次,参加科研单位超过100家,在深海矿产资源和生物基因资源方面获得了一系列成果。

国家海洋局局长王宏表示,以“三龙”为代表的技术装备全面进入业务化应用阶段,不仅助力我国深海科学研究走向国际前沿,也不断提高我国在国际海域的话语权。

  “向阳红09”工作人员回收“蛟龙号”。新华社

雪龙探极彰显极地大国风采

南极,这块世界上最后一块未被开发的大陆,对全球各国而言都是科学研究、生态环境保护、国际合作以及全球治理的焦点。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必然要在南极治理中承担一个极地大国的责任。

5年来,怀着探索未知、增进认知与和平利用的初衷,一批批中国南极考察队员扬帆远航、前赴后继,将南极科学研究作为认识南极、保护南极、利用南极的重要途径。

2013年12月18日,中山站东南方向约10公里处的冰盖上,中国第30次南极科考队的28名勇士,站在雪地车前共同饮下壮行酒,随后拔营起程前往内陆,他们将建立中国在南极的“第四站”。

50天后,一座以“泰山”命名的科学考察站在东南极内陆冰盖腹地拔地而起。基于泰山站,我国在南极内陆格罗夫山地区的科学考察,得到进一步加强,在该地区的陨石收集、地质学、冰川学等科学研究拥有了强有力的保障。

  卡-32“雪鹰”直升机在中山站吊运货物。新华社

关键词: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