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长春10月7日电 题:点“绿”成金——绿色农业成东北振兴强劲动力
新华社记者 郭翔、管建涛、邹明仲
“水稻不是出米率越高越好,我们要求出米率不超过70%。”吉林省松原粮食集团董事长宝蒙权说,“这是为了防止施用剧毒农药”。该公司今年认证了10万吨绿色稻谷,要求从选种、施肥、保管到加工必须标准化,以“绿”为品牌赢得市场。
大地、大水、大肥……在不少东北农民心中,大量物化投入才能换来高产、效益。然而,记者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多地采访发现,近年来地方政府、农业企业和农民的思维正在转变。从看“田间地头”到看“市场端头”,顺应消费升级,发展绿色农业,提高绿色农产品有效供给,“大粮仓”正变为“绿粮仓”,为东北振兴蓄积强大动能。
黑龙江省五常市二河乡新庄村的大米“不二价”。“别的地方大米3块多一斤,我这里卖到10元一斤,还供不应求。”新庄村党总支书记刘清泉说,除了“五常大米”的名气外,他们坚持绿色种植,“市场上不缺大路货,缺的是中高端的绿色大米”。
在长白山门户的吉林省辉南县龙光村,54岁的水稻大户张明江今年让“稻田蟹”为他的绿色水稻“代言”。128亩稻田在春季放入蟹苗,“蟹能除草,而且咱不敢施用农药化肥,怕药死蟹”。老张今年和米业公司签了订单,“人家就是看中咱的蟹田米,价格高,算下来一亩地稻子能多卖2000元”。
黑土地沃野千里、松花江绵延流长……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态是东北最响亮的名片,更是发展绿色优质农产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先发优势。黑龙江省每年都安排专项扶持资金,2012年以来全省投向绿色食品产业的社会资金已达到500多亿元,强有力地支持了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吉林省今年仅在绿色防控病虫害上就投入1.17亿元,有效防止滥用药、乱打药。辽宁省人大常委会今年3月审议通过了《辽宁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对农药、化肥等使用作出规定和限制。
4月18日,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同联合国经社事务部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共同举办了“菌草技术:‘一带一路’倡议促进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实质性贡献”高级别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