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穿珠子,连通电影产业链每一环

2017-09-26 08:36:30  北京日报    参与评论()人

眼下,园区企业共同孕育的一个“孩子”就快要诞生了——主旋律电影《长江救援》预计将于今年底上映。这部总投资约2000万元人民币的电影,吸引了园区内6家企业参与投资,方式各不相同:视觉左岸传媒用一部分后期制作的费用来进行投资,园区内的演员经纪公司则通过该公司参演演员片酬折价的方式进行投资……在刘国宁看来,这些灵活的方式,降低了大家的投资风险,也为主旋律电影的发展积累了经验。

就在上周,首届铜牛电影艺术周在园区内举行,由主旋律电影产业联盟的成员企业及签约导演提供的电影作品,进行了一次集中公益展映,包括《逆时营救》《玩酷青春》等。电影放映都是露天进行,营造了一种很轻松的氛围,大家都可以看看自己的“邻居”们做出过哪些作品。吕凌风说:“未来我们希望园区企业和联盟成员企业自有的影视作品,能在园区实现常态化公益放映。”

找准特色定位才能创出品牌

京平老厂房变身文创园,找准特色定位,发掘比较优势,可谓一条关键经验。

当前北京各种类型的文创产业如雨后春笋般生长,这是建设全国文化中心的必然趋势。但也要看到,随着文创园数量日益攀升,产业瓶颈开始显现,同质化严重、产业集聚度低、入驻企业协调性不够、专业化不足等,成为一些园区的普遍问题。不少园区定位虽是文化创意产业,但放眼园中却多是酒吧、咖啡馆等休闲场所,缺乏异质特征,最后沦为“千园一面”的“大杂烩”。如此种种,症结皆在于定位模糊。如何因地制宜、差异发展,成为老厂房转型后能否重焕新生的决定因素。

找准特色定位,才能创出品牌做大做强。比如,铜牛老厂区没有直接当房东“吃瓦片”,而是立足园区特色,主打电影生产。对入园企业的筛选也没有“捡到篮子里都是菜”,而是差异决策,紧紧涵盖上下游相关企业,把电影产业的每一环像珠子一样穿起来。结果说明,引导企业发挥专长,打出特色招牌,文创园整体就更有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擦亮尘封的工业遗存,是北京加快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履行首都职责的必然。做好首都文化这篇大文章,把文化优势切实转化为发展优势,就要最大限度发掘既有资源特色,在差异化竞争中打造文创产业的百花园。

(责任编辑:曲格林 CN064)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