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穿珠子,连通电影产业链每一环

2017-09-26 08:36:30  北京日报    参与评论()人

铜牛电影产业园。本报记者邓伟摄

秋日,午后,阳光打在爬满绿藤的红砖墙上,透着些许慵懒气息。眼前这片老厂房,位于东四环外朝阳路与黄杉木店路交叉口西北角。如今,这里已变身北京铜牛电影产业园:密度不高的园区,安静中透着文艺范儿,正是电影人创作的绝佳场所。

与798艺术区等人们耳熟能详的文创园相比,它算是一颗新星:就在两年前,这片占地30亩、总建筑面积约2.5万平方米的空间,还是京城纺控旗下铜牛集团的物资公司所在地,老厂房的主要用途是堆放布料和纺织成品。而作为老国企淘汰落后产能、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试点项目,短短两年时间,这里气象一新,目前已有50多家企业入驻,涵盖电影策划、投资、制作等各个环节——电影产业链的每一环,像珠子一样穿了起来。

电影产业小社区

铜牛电影产业园董事长刘国宁和副总经理吕凌风,工作闲暇总喜欢在园区里转悠,和入驻企业的负责人唠唠嗑,问问有什么需要解决的问题。两年时间,将纺织库房变身“电影产业小社区”,他们感到很有成就感。

这对老伙计,在电影产业摸爬滚打多年,一个是独立制片人,一个是编剧,位于蓟门桥的北京电影制片厂大院,此前一直是他们的办公地点。如今,两人成为铜牛电影产业园的操盘手,实属偶然。2014年,两人在北影大院的办公室租期到期,只能另找别处。吕凌风回忆:“当时突然起了一个念头,反正要搬家,不如我们自己做一个电影产业园,把上下游的企业都吸引过去。”正好当时吕凌风的一个朋友对他说,东四环的铜牛老纺织库房要转型,可以去看看。两人实地考察的结果是:这地儿,靠谱!

选择从北三环搬家到东四环,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东四环是北京著名的“传媒走廊”,一大批演员、导演、制片人等,都选择在这一带安家。刘国宁坦言:“这里的区位优势非常明显。原先大家要跑到北三环谈事儿,现在在家门口就能解决。这给了我们运营这个项目极大的信心。”

2015年7月,园区以旧厂区原有建筑为主体,结合“大工业”风格进行改造更新,保留老厂房建筑外表面的历史肌理感,和电影工业的质感相映生辉。目前,园区建设已接近尾声,两个核心项目——电影院和交流中心,即将在3个月后装修完毕,投入使用。刘国宁透露:“这里的电影院未来主要是为园区企业和电影人服务,比如做新片首映活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