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动真格”?!北京教改能否破解“择校”难题

2017-09-16 21:51:44    新华网  参与评论()人

3年后,“校长的孩子”从这所学校毕业了——小姑娘不仅高了,长大了,充满了自信和阳光,而且成绩比当年的小伙伴还要好。

  【用“孩子的眼神”衡量一所小学】

如果说在百姓心中,衡量一所中学成功与否的标尺是学习成绩的话,那么对小学来说,用什么来衡量其教育是否成功?

北京史家小学是深受百姓喜爱的学校。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史家教育集团校长王欢说,在她心中,孩子的“眼神儿”是判断一个学校成功与否的标志:一所小学管理得好不好,关键看孩子。如果一所学校的老师和孩子眼睛都是亮亮的,小胸脯挺得高高的,无限的活力、战斗力,高昂的精神状态,这就是好学校。

2012年,位于胡同内的东四七条小学作为教改试点纳入了史家教育集团,王欢当时心里也很“打鼓”——这是一所位于老城区的普通小学,生源流失严重,附近的孩子纷纷“择校”远离,一年下来才招到20多个片内的孩子。

“当时,学生成绩普遍不是很好,精神也不够振奋。一次学校组织‘学雷锋’帮行人自行车打气的活动,我偶然发现,一些孩子找不到足够的自行车,就找几个人摆拍了照片,算完成任务。”王欢说,这个事件对她触动很大,教育不能这么搞,必须找到提振精神的办法。

后来我们把史家小学的书记、校长,中层领导、特级教师、骨干教师都请进学校,跟七条的老师和学生一起设立目标,在挖掘学校传统时,将学校坚持了20多年的“红领巾义务打气队”提炼出“再小的坚持也是力量”的“打气精神”,并把它延伸到教育的各个角落。

这样半年之后,孩子们在一次队列展示中,展现出高昂的精神状态。“稚嫩却宏亮的声音,并不整齐但却十分有力的步伐——当时很多老师看哭了,为孩子们的改变深深震撼。”王欢说,一些原本对教改持观望和怀疑态度的老师和家长有了信心。

孩子们的变化被附近居民看在了眼里:最近三年的数据显示,学校在招生片的回流率达到100%,如今每个班的学生数量已严重饱和,成为史家教育集团中班额量最大的校区。

关键词:教改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