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引水造林大半生 永做群众贴心人——贵州八旬老党员刘安国的“种树人生”

2017-09-14 09:41:24    新华网  参与评论()人

新华社贵阳9月14日电 题:引水造林大半生 永做群众贴心人——贵州八旬老党员刘安国的“种树人生”

新华社记者骆飞

“这些树可是一方百姓的‘命根’,守护着几代人,少了山洪干旱,日子一天比一天好。”指着身旁的大树,尽管已85岁高龄,刘安国依旧神采奕奕。

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放眼望去,连绵的青山郁郁葱葱,这是刘安国老人的家乡——地处乌蒙山区的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对江镇大山村。

然而,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里可是另一番凋敝的景象,因历史原因滥砍滥伐,遍地“和尚坡”,水土流失严重,山洪时常泛滥,粮食减产严重,饥饿和贫困威胁着百姓们的生活。

“我们这里本就土壤贫瘠,广种薄收,靠天吃饭的百姓没一天好日子。”谈到过去,刘安国感慨地说,大家砍树破坏生态,作为干部有责任,必须改变、补救。

1953年入党的刘安国先后担任过民兵班长、公社书记、区委书记等职务,足迹遍及大方县西部山区乡镇。在职40年,他看到了很多地方因生态破坏带来的严重后果,也深知种树治山的紧迫,不仅是解眼前之急,更是造福子孙的千秋工程。

于是埋头种树成了刘安国一心想让百姓过好日子而践行了大半辈子的承诺。种树的岁月伴随着他从任职到退休。

1965年,刚到原大方县马场区报道上任的刘安国看到,尽管马场土宽地广,但百姓并不富裕,峰耸入云的山头秃而不美。当地河流纵横,水系复杂,多洪涝灾害,百姓的生活比较艰苦。

于是刘安国暗下决心,在职期间要尽力改变这一状况。

毛栗坡是当时很多人不看好的“大火草坝”,但刘安国认为从这里开始种树示范带动意义大。“这里地处中心,虽然地皮薄,我看,只要功夫到家,相信它会栽得活。”刘安国坚定地说。

刘安国还记得当天开工的火热场景:以大队、小队开荒为单位,机关、学校等都参与。先开荒,后砌坎,顺坡随形,搞成梯土。

刘安国既是推进种树的总指挥,也是一线的种树人。最后,本来计划春节前开荒培土,春节后种苗,不想春节前各队树苗种植任务就完成了,打破了不少人认为毛栗坡种不好树的刻板印象。如今,这里大树参天,绿树成荫。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