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党旗映红奋进路 ——来自光山县杜岗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报告

2017-09-06 17:56:45    中国青年网  参与评论()人

位于杜岗社区东北角的污水处理厂,建于2015年,日均处理污水280吨。经过污水处理的水源排放到大堰里,形成农田自流灌溉。

这座农村十分少见的村级污水处理设施,引发了不少外地前来杜岗村调研、参观人员的点赞。

水啊,水!眼前的现实曾是杜岗村民世世代代多少人的梦想。说起农田水利,陈宏运最有发言权。他说:“过去,我们靠天吃饭,什么也干不成。”从靠天等雨,到引水灌溉,再到污水利用,梦想变为现实谈何容易?

光山县境内土壤有黄棕壤、水稻土、潮土三大类,9个亚类。其中黄竭土亚类的腐殖层较薄,马肝层较薄,以黄胶土面积为最大,特征为耕性差,养分流失严重。换句通俗的话说,就是土地贫瘠啊!

杜岗村就坐落在这块不结浆果的黄土地上,全村4000多亩耕地,自然地貌形成“两岗夹一畈”,其中“两岗”面积占70%以上。1956年开始兴建的陈兴寨水库水利枢纽,尽管库容达800万立方米,距杜岗仅有3公里,但因杜岗村的相对海拔高于陈兴寨水库近10米,却无法实现自流灌溉,“卡脖子旱”成了杜岗村历史上的一大难题。

相邻水库长期缺水,杜岗村拥有稻田却只能种植板栗树,村里的劳动力富裕却“老水牛掉到水井里——有劲使不出。”这是当时杜岗村的真实写照。

1976年,杜岗村因为大旱,全村粮食几乎绝收,当年全村1700多人,共吃国家返销粮24万公斤。本该为国家做贡献多打粮,却产不出粮食需要国家照顾,既让杜岗人心里愧疚,又让全村人心里窝着一口气。

“活人不能让尿憋死。”现任杜岗村党总支书记陈宏运记忆犹新。为了与旱魔抗争,该村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修建陶林寺提灌站,直到上世纪90年代、历任5任村支书也没有解决水的问题。1992年因大旱歉收,村民在“走进新时代”的歌声中纷纷南下打工,仅熊岗村民组的30户、160人,外出打工的就占村民组人口的四分之三。无奈之下,村支部带领村民在耕地上栽下2万多棵板栗树。板栗至今仍是杜岗村集体收入的来源之一。

花开花落,日月更替。精诚所致,金石为开。经过3年的苦干,杜岗村硬是将提灌站350米渠首底部由6米加宽到12米,完成土方近10万立方米。又经过4次投资投劳,完成了1000米毛渠水泥硬化。

1998年,杜岗村争取到“以工代赈”项目资金8万元。为了将提灌站建成永久性工程,该村将砖混结构的提灌站砌成“三七”墩、“二四”基、“一二”墙,采用钢筋水泥稳固,赢得了省里工程验收人员的啧啧称赞。新建的提灌站扬程达19.5米,可以灌溉全村70%以上的农田。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