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天津9月3日消息(记者余易帆)自8月27日第十三届全运会开幕至今,全运赛程已然过半。而我作为全运会后半程的记者,还是一个刚刚参会1天半的小菜鸟。从未来过天津的我,看到同事们传过来的现场资料,心中早已是期待满满:来到天津,感受一座城的魅力所在;能够近距离地和体育运动员们接触,为他们加油呐喊;能够与同事们并肩“作战”,合力做好每一条报道。
从高铁站到媒体村,各式各样的洋房建筑,充分体现运动主题的绿化景观,大面积的绿色草坪,再加上出租车师傅用“津味”十足的方言一路上热情介绍,让我感受到天津的活力与热情。到了媒体村,随处都是绿地,庭院布置合理,颇有一种曲径通幽的感觉,更有喷泉给人惬意和凉爽感。“满眼是绿、处处是景”,这是我对天津最深的印象,不愧有“渤海明珠”的美称。
“要学会接受失败,况且我并没有失败!”这是昨晚自行车男子场地全能赛第三名刘浩在新闻发布会上所说。今年29岁的他是上届全运会男子场地全能赛冠军,如今的铜牌对于他来说似乎并不尽如人意。但是他认为自己的努力得到了回报,已是足够,奖牌不能代表一切。同时,他一边感概运动员到了一定年纪状态都会下滑,年轻人的冲击太大,又一边对中国自行车后继有人感到欣慰。也许,这就是体育精神。
每天工作到凌晨,第二天不到7点钟就起床,这几乎是每一个参加全运会记者的真实写照。扛着“长枪大炮”,背着大包小包,身着蓝、黄、红、各色背心穿梭在各个场馆之间,不论刮风下雨,还是烈日炎炎,最前方的永远是记者的身影。昨天下午,刚到天津的我就去看了一场自行车比赛。因为自行车的速度较快,记者们守在看台上时刻盯着摄影机不愿错过每一个精彩画面;比赛后又冲到混采区,希望拿到第一手资料。一下午的时间,手机显示我已经走了16000多步,汗水早已浸湿了后背。
回顾这一天半的全运生活,跑场馆、约访运动员、写稿件、剪辑视频,虽然忙碌但很充实。天已黑透,抬头望望窗外,在静谧的夜色中隐藏着一束束灯光,而每一束灯光下都有着忙碌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