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社会新闻 > 社会新闻更多页面 > 正文

记者探访实体企业融资:这些企业为啥还“叫渴”?

2017-09-11 07:37:40    中国经济网  参与评论()人

  数据来源:人民银行、银监会

制图:蔡华伟

目前,占金融业资产近90%的银行业仍是企业融资的主渠道。今年以来,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在增强。最新数据显示,上半年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贷款增速快于同期资产增速1.7个百分点,制造业贷款连续6个月保持正增长。

在新的融资环境中,有些企业由忧转喜,获得丰沛的资金“血液”;有的企业依然不受青睐,难以得到信贷支持。这其中,既有实体企业转型升级的种种阵痛,也有银行业适应新形势新环境的努力求变。

实体经济中还有哪些行业“缺血”?哪些企业急需“输血”?金融“血液”的流通渠道畅顺吗?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以江苏省常州市为样本,探访了不同实体企业的融资苦乐。

这些企业为啥还“叫渴”?

一些被贴上“产能过剩”“传统行业”标签的企业面临融资难,金融机构听到“钢铁”就恐慌的现象依然存在

“目前只有一些股份制银行愿意给我们提供贷款。”江苏常州某特钢生产企业负责人杨明告诉记者,金融机构尤其是国有大型银行从钢铁行业撤出很快。

一旦被贴上“产能过剩”“传统行业”等标签,像特钢这类企业就难拿到银行贷款。即使企业所处的特钢市场仍然供不应求,银行还是闻“钢”色变。

“其实高端装备制造业很需要这种原材料。”杨明说,钢铁行业有过剩的品种,也有紧缺的品种,不能一棒子都打死。

江苏常州银监分局介绍,银行普遍反映,三类企业融资需求最强烈,也最“缺血”:一是注重实业投资和运营、注重技术进步和规模经济并购活动的企业集团,二是具有较好发展前景、创新能力但属于轻资产的科技型企业,三是传统行业中的中小企业等。

“今年企业融资难,主要是因为市场上总体贷款规模偏紧。在存量贷款风险高企的背景下,一些银行总行上收了贷款权限,收紧放贷规模,特别是对不良率偏高的制造业不太敢放贷。”常州银监分局局长陈惠莲说,在全市的信贷“总盘子”里,一度曾有50%—60%的信贷投向了制造业,但这几年经济面临转型升级,那些技术水平、智能化程度不高的作坊式制造业企业在走下坡路,风险开始显现,银行的资金投入比较谨慎。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