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廖俊波:全国优秀县委书记生命的厚度与长度(2)

2017-06-08 22:31:06    天山网  参与评论()人

2014年4月18日,廖俊波在铁山东涧村调研,与村民座谈,给老人递上茶水 (徐庭盛 摄)

2014年4月18日,廖俊波在铁山东涧村调研,与村民座谈,给老人递上茶水 (徐庭盛 摄)

深入了解情况后,廖俊波得出结论:要想实现春节前全部搬进新房的目标,必须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砖块的供应问题,一个是困难户的安置资金筹措问题。

“他下基层走访,从来不是简单地走一走,每次都能抓住问题的关键。廖俊波当时就提出通过铁路从福州调砖进来。这一举措不仅稳定了市场,也给灾民树立了信心。同时他还针对不同程度的困难户提出党员一对一帮扶机制。”廖俊波在拿口工作期间的老领导熊贻荣介绍说,“两个多月的调查走访期间,他没有回过一趟市里,人变得又黑又瘦,苍老了许多。我一直说,他是用他的辛苦指数,换百姓的幸福指数。”

1999年,灾后重建工作刚告一段落,就又有新的棘手问题出现——修建拿朱公路。

拿口镇原本是由拿口和朱坊两个公社合并而来。合并后,朱坊公社成了朱方村,人口约1.3万,差不多占拿口镇人口的一半,但却没有配套的基础设施。从村里到镇里有十几公里远,却只有泥巴路,交通非常不便,村里的水果、毛竹等特产都运不出来。

要想富,先修路。廖俊波深知其中的道理。

建拿朱公路,当时有两种方案,修水泥路要600多万元,修柏油路只要400万左右。而当时镇里一年财政收入才百把万元。出于使用年限等长远考虑,为避免重复投资,廖俊波坚持一步到位,修水泥路。

奔波一年多,廖俊波向上争取到了一半的道路硬化资金,然后通过动员社会能人捐款、干部老师自愿捐一个月工资等方式筹到了另一半资金。

廖俊波说,花了这么大力气才筹到这么多钱,一定要保证道路施工质量。在当时,就很有远见地选派了三组人员去监督道路施工。首先要求交通部门指派强有力技术人员给予指导,其次是镇建站的工作人员全程跟踪监管,最后廖俊波还提出,在每个村选出两名有威望的村民代表,到了哪个村的施工路段,就让该村村民代表一起参与施工管理。

拿朱公路从2001年底通车至今,近16年的时间没有出现过质量问题。

行走在拿朱公路上,随机采访了路上的行人,发现有些居民并不知道这条路的来历,但他们说:“这是当官的为老百姓办的实事,是好事,这条路很方便。”

跟廖俊波搭班子共事的人都说,不管工作再忙,他还是几乎每天晚上都会花两个小时左右的时间来学习。他在工作的每个阶段都是有准备的,都会认真“备课”。

作为领导,廖俊波对国家政策的研究非常深,也非常细。

据财政厅和发改委工作人员介绍,廖俊波在拿口镇任职期间,不管是财政部门还是发改部门,只要是跟农村有关的项目,廖俊波几乎全部申请过,五年左右的时间里,廖俊波从镇外导入的资金有两千多万。

廖俊波曾说:“项目不但要申请,最重要还得把项目做好,如果你拿了项目不好好做,就没有领导敢再给你批项目了,这是相互支持的。”

以心交心,服务企业

2001年南平市提出“工业兴市”,廖俊波抢抓机遇,开始谋划建设拿口镇工业平台。在廖俊波的积极策划下,拿口镇顺利入选国家建设部小城市建设试点,获得启动资金200万。

2002年,廖俊波得知兴达竹业公司老板吴敏达打算在邵武办个竹制品加工厂,立即邀请他到拿口镇参观。参观那日,吴敏达的车刚开到邵武宾馆门口,就看见廖俊波带着镇上的几位干部已经在等候了。

“我很吃惊,没受过这种待遇,也没见过这样的干部。说实话,我被感动了。”吴敏达对说。

吴敏达从来没想过自己会把厂址选在当时那个交通不便,毫无地理优势的邵武市拿口镇。按他的蓝图规划,企业应该是放在邵武城区附近的。

参观结束,吴敏达仍心存疑虑,廖俊波前前后后给他打了几通电话,一次比一次深入。吴敏达说:“我能够感受到他已经把我的顾虑了解得十分透彻了,每一次通话都很有针对性地解决我提出的问题。”

2003年1月1日,吴敏达正式与拿口镇签约,1月14日开始推土、平整山坡,2月5日开工建厂,6月份,占地26.4亩,投资500万的兴达竹业公司开始投产。这个速度,远远超出吴敏达的预期。

然而,投产以后,出现了一点小风波。

兴达竹业是股份制公司,吴敏达是大股东,当时小股东里面有一个本地人,二人原本是朋友,因为经营问题产生了矛盾,僵持了半个月左右,要“分家”。廖俊波知道此事后,把二人叫到自己的办公室。

“我当时比较冲动,因为觉得他会帮本地人。”吴敏达笑着说。

在廖俊波的调解下,本地股东不再僵持,选择退出。廖俊波嘱咐吴敏达一定把企业经营好。

这个结果本身已经让吴敏达很敬佩了。然而事情还没有结束。一段时间过后,廖俊波打电话邀请吴敏达带妻子一起去家里吃个便饭。与此同时,廖俊波也邀请了那个本地股东和妻子。

饭桌上,二人当场讲和。

“我怎么也想不到,廖书记能把事情做到这个地步。如果不是他的一餐便饭,我和那个本地股东这辈子可能就这么结怨了。其实当年根本不是什么大矛盾,我们现在是很好的朋友,一起吃饭还会谈起廖书记。”吴敏达说着翻出手机,给看廖俊波的手机号,“十多年了,他没换过号码,现在我也舍不得删。”

作为领导,廖俊波如何带队伍?

政和县纪委副书记陈仕丽说,廖俊波对每年召开的乡镇党委书记述职述廉大会非常重视。

由于廖书记本身就是从最基层最普通的党员干部锻炼上来的,基层工作经验非常丰富,所以乡镇党委书记想要敷衍他还是很难的。

2015年4月的一次述职述廉会上,一位乡党委书记在谈到要认真抓好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贯彻落实的时候,被廖俊波打断了。他问这位乡党委书记,去年三公经费下降的比例是多少,乡党委书记答不上来。他又问,党风廉政建设党委负主体责任,主体责任都包含什么内容,乡党委书记还是沉默……

“在座的党委书记,如果连主体责任的内容都说不清,我看就不合格!”这一番批评,让好多乡镇党委书记感觉下不来台。廖俊波认为,让干部下不来台,恰恰是为了让他们更好地站在台上。

廖俊波管干部只管三个“干“字,第一是肝胆,与肝胆者共事,是对事业的忠诚,第二是干事,第三是干净。在他看来,符合这三个标准就可以用。

“我们的党委书记要善于更要敢于去发现干部当中的一些苗头性的问题,赶紧扯一下袖子,自家的孩子要自己管好。”陈仕丽拿着记录廖俊波讲话的笔记本指给看。

廖俊波深知基层工作同志的不易,他常说,基层工作压力大,工作难度高,工作推进难。基层一线的同志要直面各种矛盾,很不容易。

“我们基层的同志怎么履职呢?咱们都是党的干部,既然是党的干部,首先一条,要守好底线,底线就是政治生命线。如果没有这个信念作为一个基础的支撑,工作再怎么推进,也是走不远的。政和,唯有风清气正方能政通人和。”这是廖俊波对基层一线工作同志的严管,也是厚爱。

事业要上去,队伍不出事。廖俊波心中始终有一根红线。

工作这么拼,廖俊波的动力源自何处?

作为领导,廖俊波如何带队伍?

政和县纪委副书记陈仕丽说,廖俊波对每年召开的乡镇党委书记述职述廉大会非常重视。

由于廖书记本身就是从最基层最普通的党员干部锻炼上来的,基层工作经验非常丰富,所以乡镇党委书记想要敷衍他还是很难的。

2015年4月的一次述职述廉会上,一位乡党委书记在谈到要认真抓好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贯彻落实的时候,被廖俊波打断了。他问这位乡党委书记,去年三公经费下降的比例是多少,乡党委书记答不上来。他又问,党风廉政建设党委负主体责任,主体责任都包含什么内容,乡党委书记还是沉默……

“在座的党委书记,如果连主体责任的内容都说不清,我看就不合格!”这一番批评,让好多乡镇党委书记感觉下不来台。廖俊波认为,让干部下不来台,恰恰是为了让他们更好地站在台上。

廖俊波管干部只管三个“干“字,第一是肝胆,与肝胆者共事,是对事业的忠诚,第二是干事,第三是干净。在他看来,符合这三个标准就可以用。

“我们的党委书记要善于更要敢于去发现干部当中的一些苗头性的问题,赶紧扯一下袖子,自家的孩子要自己管好。”陈仕丽拿着记录廖俊波讲话的笔记本指给看。

廖俊波深知基层工作同志的不易,他常说,基层工作压力大,工作难度高,工作推进难。基层一线的同志要直面各种矛盾,很不容易。

“我们基层的同志怎么履职呢?咱们都是党的干部,既然是党的干部,首先一条,要守好底线,底线就是政治生命线。如果没有这个信念作为一个基础的支撑,工作再怎么推进,也是走不远的。政和,唯有风清气正方能政通人和。”这是廖俊波对基层一线工作同志的严管,也是厚爱。

事业要上去,队伍不出事。廖俊波心中始终有一根红线。

工作这么拼,廖俊波的动力源自何处?

心系群众,忘我工作

政和县位于福建省北部闽浙交界处,境内山地多,地形复杂,交通闭塞,基础薄弱。贫困县、革命老区、经济发展长期全省倒数第一是政和的标签。

2011年6月,廖俊波提任政和县委书记。当时正值中央支持福建加快发展和省委扶持贫困地区发展的重大机遇期,各项挂钩帮扶政策陆续出台。

“当时政和的落后,反映在观念上就是对发展没有信心,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感觉落后是理所当然的,就是应该落后。”廖俊波生前在一次采访中曾这样说道。

像政和这样贫困落后的地方怎么突破,怎么找到一条合适的发展路子,廖俊波当时也有个认识的过程。

2015年2月20日(正月初二),廖俊波慰问松源村石圳自然村群众(李左青 摄)

2015年2月20日(正月初二),廖俊波慰问松源村石圳自然村群众(李左青 摄)

福建省委书记尤权在一次南平调研座谈会上讲过一句话,很多人可能没有注意到那句话,但对于在浙江衢州挂过职的廖俊波来说却很有启发,他说:“浙江也有山区。”

确实浙江也有山区,浙江的山区经济发展却没有滞后。作为县委书记,廖俊波必须带领大家找到一条能够脱颖而出的发展路子,他要让大家看到发展的希望,以此凝聚人心,鼓舞士气。

廖俊波带领全县干部,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在基层调研,同时查阅大量资料,对比分析其它贫困地区的发展经验。调研结束,几百号人一起开了三天的经济发展务虚座谈会,发展的思路基本明晰。廖俊波提出了突破“四大经济”的发展口号。根据“四大经济“提出了最重要的节点工程,成立了十三个项目组,然后根据四套班子的特点以及干部的性格、特长分配任务,从十三个项目组开始重点突破。

廖俊波的办公室两样东西最多,一个是整柜整柜的书,另一个是整墙整墙的规划图纸。

廖俊波说,看过一个片子,里面有句台词——太需要一次胜利了。这是他当时心情的真实写照。他太需要一场胜利了,他想要让大家知道在政和是能够干事的。

真抓实干起来之后,廖俊波发现已经不是一个点在突破了,十三个项目组,每天都有新进展。谁也没想到速度会这么快,桥一下子搭起来了,路开始铺了,园区开始规划了,省上马上报批为省级园区了……

曾任政和县委办主任的叶金星说:“廖书记到任后不到半年,很多人就坐不住了,大家都开始做事了,他几乎每天都要开会,但不是他自己要开,而是下面的人逼他开的。任何一个项目在实施的过程中遇到问题,负责人都会主动要求开会。”

就像廖俊波的妻子林莉老师说的那样,他是一个疯子领着一群疯子在干事业。

2012年春节,廖俊波第一次在电视上拜年,带着四套班子一起,他讲了我两句话,第一句:我们这届班子对政和发展有信心,因为我们有23 万支持我们的老百姓;第二句:我们只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一切为了政和的光荣与梦想。

这个光荣与梦想其实不是廖俊波提的,是大家自发写出来的。

2012年政和县域经济发展指数提升35位,上升幅度全省最大。

对政和县的干部来说,政和的光荣与梦想就是发展,最初的梦想就是要比周边的县发展得好。

2013-2015年县域经济蝉联全省发展十佳。廖俊波跟干部说,不再跟周边比较了,比较这个显得我们水平太低。

2015年6月,廖俊波被中共中央组织部授予“全国优秀县委书记”称号,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会见。当年评选出的全国优秀县委书记一共102位,曾任邵武市市委书记的林小华告诉,就算全国只评选十位,他也是那十分之一,他担当得起。

2016年政和县财政总收入4.5亿元,跟2011年的1.6亿元相比,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不忘初心,坚守信念

随着采访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新认识廖俊波,越来越多的人试着理解他,感受他。他用生命诠释了好干部的内涵。

曾经有人问他,离开政和之后,希望得到百姓什么样的评价。廖俊波说:“我从来无需考虑,我走了之后,老百姓对我怎样评价,这个评价不是我可以去考虑的,我只要考虑好该为老百姓干什么就可以了。”

廖俊波对自己的要求,就像他要求手底下的干部那样,多琢磨事儿,少琢磨人。

一个人的精力和能力始终是有限的。事业是一届为一届负责,一届为一届打基础的。选人用人也是一样。廖俊波从来不怕把好的干部推荐出去,他认为,“推荐一个好干部出去,就会有十个好干部起来。你如果把他压在这里,像女儿一样留来留去成冤家了,好干部变坏干部了,不会做事了。”

廖俊波始终有一种“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与气魄,这种胸怀和气魄给了他更高层次的快乐。

“我始终觉得,人还是要有一点信念,虽然这个很容易被人说成唱高调。如果你的信念确确实实就是想为一个地方的百姓干活,确确实实想为更多的人做点事,你所有的工作,你都觉得是值得的。就像,你为你小孩子洗尿布的时候,你会觉得很难受吗?不会的,你是快乐的。”这是廖俊波生前的一次采访中的原话。

这大概就是我们常说的,父母官。

当被问到“爸爸给你留下了什么”的时候,廖质琪回答说:“更多的是做人吧,就像他一直言传身教的那样。做人要真诚、坦荡,就像我爸给我取的名字一样。”

廖质琪还告诉,她从来没有觉得自己缺少父爱,她为父亲感到骄傲,她说爸爸很帅,是男神。

廖俊波走了,给这个时代留下了什么?

廖俊波觉得自己可以活到八十几岁,他曾打算在六十岁退休之后,花二十年的时间学习两样东西,一个是儒释道三家选一样,另一个他还没想好。

他的妻子林莉说,希望他退休以后能赶紧把驾照考了,然后买辆车,一家人一起自驾游。

廖俊波一家三口早年合影

廖俊波一家三口早年合影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