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砥砺奋进的五年:甘蔗“逆袭”

2017-05-28 10:51:23    新华社  参与评论()人

原标题:砥砺奋进的五年 甘蔗“逆袭”  

新华社贵阳5月27日电(记者李放)小雨过后,悦耳的虫鸣又回响在山谷,地里的甘蔗显得愈发青翠挺拔,田野里再次焕发勃勃生机。

一大早,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贞丰县鲁容乡里秀村布依族汉子罗仁雄来到地里给甘蔗除草、施肥,他说:“没想到,甘蔗成了我们手里的宝。”

鲁容乡位于滇黔桂石漠化连片贫困区腹地,这里山高谷深、土地破碎,农业广种薄收,是贵州省20个极贫乡镇之一。由于地处亚热带低河谷自然气候区,甘蔗是这里为数不多的经济作物,也是当地村民为数不多的收入来源。

“我小时候就跟着父亲到地里种甘蔗。”41岁的罗仁雄说,那时收点甘蔗就拿回自家院子里熬成红糖赶集卖,家里的油盐酱醋全指着这点甘蔗。

为了解决脱贫致富的难题,2012年起,贞丰县积极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并从广西引进投资商建起一家制糖企业,大力发展甘蔗种植业和蔗糖产业。

鲁容乡党委副书记龚瀛说,全乡甘蔗种植面积最多时有近2万亩,糖厂以每吨不低于520元的价格收购。蔗农笑咧了嘴,政府放宽了心,脱贫致富的日子仿佛就在前方。

但谁也没想到,甘蔗很快就从“宝贝”变成了“弃儿”。受宏观政策调整和国际市场影响,市场糖价从2010年的每吨7800元下跌到2014年的每吨3900元,糖厂的甘蔗收购价也从每吨520元跌至每吨400元。

“当时看着满山遍野的甘蔗愁坏了,辛辛苦苦一整年,又搭人力又搭钱,价格怎么说变就变?”在贞丰县隔壁的册亨县巧马镇锅厂村,苗族村民李正祥也种了多年的甘蔗,他说,那时很多村民觉得不划算,干脆就任由甘蔗烂在地里。

罗仁雄甚至又花几千元买了台榨汁机,打算重新走上父亲的老路,自己熬糖到集市上卖。“但没想到,这榨汁机一次都没用上,甘蔗又成了抢手货。”

2016年,随着“互联网+”和农村电商的飞速发展,当地利用布依族传统制造工艺生产的古法红糖在市场上“一炮而红”,一些小型古法红糖生产企业和合作社开始在大山里生根发芽。

5月初,记者来到位于巧马镇的木棉树土法红糖专业合作社,推开工厂车间的大门,一阵醇厚的糖香扑面而来,包装车间几位工人正在熟练地将一块块红方糖进行精美包装。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