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我们该怎样过清明?(4)

2017-04-02 05:11:28    北京晨报  参与评论()人

是否所有经历过现代化转型的社会,都会出现同样的问题呢?张晓明解释说:“还是不太一样的,很多市场经济先行的国家,他们的转型是渐进而自发的,我们不同,我们是被动且突发式的,文化被中断然后又重建,因此发展的成本最高,基本上找不到文化发展的内在逻辑。所以看起来他们最终达到的结果和我们一样,但在过程中,他们所携带的东西,要比我们多很多,年轻人到了什么节日,自然会想起相关的习俗,但我们很多年轻人,记忆一片混乱。”

文化需生长空间

实际上,节日文化本身,也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不断地发展、融合、不断地适应不同的时代。在今天,文化的缺失,让节日内容一片空洞,变成了单纯的休假,究竟该怎样重建当代的节日文化?

清明节成为法定节日之后,很多地方尝试过不同的方法,建设新的节日文化,但效果如何尚未可知,高巍认为:“未来还可以做更多的事情,比如说扫墓的问题,人口的迁徙、城市化让扫墓变得困难了,所以出现了网上、微信直播的代客扫墓,这引起很多批评,确实也不太恰当,代客扫墓的人在视频里哭爹喊娘,但又不是他真的爹娘,怎么可能真诚?其实我觉得,现代技术不是不可以用,但应该合理使用。比如把代客扫墓变成一种公益事业,或者让家乡的亲戚代为扫墓,效果会更好。再如,可以通过政府支持、发动社会力量举行一些公祭的活动,比如在社区举行一些仪式。移风易俗其实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难,就如今年政府提倡自然葬,并且承担丧葬费用,大家也很乐于接受。另外,清明的气候特征不应该忽视,尤其是城市生活疏远自然,趁此假期,可以举办一些和自然亲近的活动,比如一些著名的赏花地点,每年此时都人潮如织,说明大家并不是不喜欢,只是机会少而已。”

张晓明则认为:“文化的重建还需要漫长的时间,需要自然生长的空间。我们不要硬塞给年轻人太多东西,那只会引起他们的反感,反倒不如宽容一点儿,让他们自己创新,慢慢生长出他们喜欢的文化。政府应该多做基础工作,不要太多干预百姓生活,文化会慢慢恢复,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没有什么立竿见影的办法。”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