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人口集中致大城市拥堵病 海量人口出行难题待解(3)

2017-03-29 02:41:14    经济参考报  参与评论()人

从第五次北京城市交通综合调查结果看,北京引导公交出行的效果已经显现,小汽车出行比例首次出现下降。

中国道路运输协会会长王丽梅指出,北京的道路长期超负荷运行,已无法承载增长的小客车,必须使用公交绿色出行。

除了地铁和公交车,绿色出行更是被列为交通治本的重要一环。

“从家到单位乘坐公交车需要15至20分钟,还会因为堵车而耽搁,骑车只要5分钟。”吴海燕看中自行车在拥堵城市中的出行效率。27岁的李小帅则更喜欢骑车穿行在城市中的“自由感觉”。为了鼓励绿色出行,北京市预计到2020年自行车专用道达到3000公里。

而对于令百万私家车主头疼的停车难问题,2016年5月,位于南锣鼓巷社区用房地下的机械式立体停车库投入使用,通过向下“挖潜”解决了前圆恩寺胡同居民的停车问题。

家住前圆恩寺胡同的刘春芳老人说,以前晚上在家经常听见因为错车、抢车位等的争吵声,停车库建好之后,胡同里一辆车也不停,老人们也可以出来乘凉了,再也没有因为停车争吵的情况。

据了解,不仅胡同停车场应运而生,首钢医院的立体停车场、智能手机停车系统也在北京逐步走入人们的视线。

“十三五”期间,北京市首次提出将交通承载力作为城市发展的约束性指标,并提出土地供应优先安排用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从地上到地下,从行车到停车,北京对于解决海量人口出行问题的决心,正在通过一点一滴的渗透,从治标与治本“赛跑”背后的系统性工程中,以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综合要求,从规划、图纸转化成现实。

高德地图联合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等权威机构,发布的《2016年度中国主要城市交通分析报告》显示,北京在国内拥堵城市中排名降至第三位。

要治“交通病”更要治“城市病”

蔡奇指出,北京作为超大型城市,交通承载能力是城市发展的约束性条件。要想求解根治北京交通“药方”,北京市交通委主任周正宇说了一句话:要治“交通病”也要治“城市病”。

实际上,此前几年,北京交通病突出的一大原因,就是北京中心城区过于集中的人口和就业岗位。

数据显示,北京中心城区就业岗位从2010年的745.9万个增至2014年的815.8万个,人口和岗位的过于聚集,直接导致中心城区交通压力过大。

据北京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委员会网站消息,3月28日,北京市规划国土委发布通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0年)》草案已经编制完成,为充分征询和吸纳公众意见,从即日开始,对草案进行公告。草案提出,人口方面,2020年,人口规模控制在2300万人。

在人口与就业数字背后,周正宇指出,北京交通拥堵指数比2007年下降22%,交通拥堵加剧的势头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但总体上仍存在道路堵、停车乱、地铁挤、公交慢、换乘不便等问题,且十分突出。与此同时,地面公交线网服务设置了快线网、普线网、支线网,同时开设了定制公交班车、夜班车、小区班车,在多样化服务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广度、深度、力度都相差甚远。

对此,多位专家表示,必须将人口、就业的空间疏解与交通问题结合起来,才能推进城市病与交通病的共同治理。

——调整城市空间布局结构,优化就业岗位分布,使交通时空分布更趋合理。从国内外历史经验看,城市规划完善才能从本质上解决海量人口出行问题。

“城市规划必须考虑交通承载力。很多国家的经验是让土地和交通部门结合,某个地方能否盖楼让交通测算说话。”北京交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郭继孚说。

关键词:人口出行拥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