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代表议1300万人如何进城:新市民要享同等权益(1)

2017-03-12 07:25:51    中国经济网  参与评论()人

原标题:这1300万人今年如何进城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林火灿 常 理 林紫晓 陈发明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今年实现进城落户1300万人以上,加快居住证制度全覆盖。

部分代表、委员在接受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加快推动户籍人口城镇化,有利于进一步释放经济发展的内需潜力。在此进程中,应加快推进相关配套制度改革,统筹好户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3月9日,全国政协经济界别举行小组会议,胡克勤委员(中)在发言中提出,要加快产城融合步伐,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 高兴贵摄

  3月9日,全国政协经济界别举行小组会议,胡克勤委员(中)在发言中提出,要加快产城融合步伐,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 高兴贵摄

  需求可转化为增长动力

统计公报显示,2016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7.35%,比上年末提高1.25个百分点;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41.2%,比上年末提高1.3个百分点。

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到2020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要达到60%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要达到45%左右。

“算大账的话,我们要实现规划提出的户籍人口城镇化目标,必须平均每年实现1000多万人的户籍城镇化。”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 究中心主任蔡继明说,2017年实现1300万人以上人口进城落户,这既是稳步推进规划目标实现的必然选择,也是挖掘内需潜力的现实需要。随着越来越多的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将带动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消费需求,使巨大的需求潜力转变为经济增长动力。

“城镇化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引擎。”全国人大代表、安徽蚌埠市委书记于勇说,随着城镇化的推进,特别是越来越多的人口进城落户,可以有效地促进人才要素、发展要素和其他各种资源要素的集聚,形成要素的集聚效应,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更多财富,让人们享受美好生活。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巴南区委书记李建春表示,我国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以后,已经在城市站稳脚跟,但他们的户籍仍然留在农村,导致我国 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低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而我国社会管理中的许多项目都是建立在户籍制度基础上的,因而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和矛盾。

例如,进城务工的“两栖农民”在农村有宅基地,在城里又可能已经购买了住房,他们基本上不会再回到农村耕作,这很容易导致耕地空置、乡村空巢、产业空心的“三空”现象。只有让进城农民工实现户籍城镇化,才能更好地实现广大农村地区各种要素资源的整合和优化管理。

此外,加快农民工进城落户,对于脱贫攻坚也有重要意义。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建投七建公司劳务领包队队长康仁说,在他接触到的农民工兄弟中,有 许多人为了摆脱贫困,从农村来到城市,两口子在城里既肯吃苦,又能稳定就业,其中有些家庭年收入能达到10万元以上,甚至在城里买了房。

  完成目标任务难度不小

目前,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的两大主体人群,一是每年从大中专院校毕业的学生,他们需要在城市里落户找工作;二是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对于他们而言,进城落户的最现实需求,就是解决孩子就近上学、就近看病等问题。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