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记者眼中的傅莹:满头银发风姿绰约依旧金句不断(2)

2017-03-04 13:56:28    解放网  参与评论()人

或许是长期外交官的丰富经验,让傅莹成为人大新闻发言人的合适人选。在多个公开场合,傅莹向世界解释中国的政治制度以及人大制度,消除外界的偏见,而傅莹在接受金融时报张力奋采访时的一番话,颇为精彩。

张力奋说,每年“两会”搭出租车去天安门,司机都不愿去,都担心被罚,警察要赶。

傅莹回答,“在英国,每年议会开会第一次女王演讲,也是打不到车的吧?没有哪个出租车司机会往西敏寺那儿跑,进不去出不来的,这种情况在哪儿都一样。交通不方便,司机肯定不愿意去,这完全可以理解,要尊重他们。”

傅莹说,人大制度需要不断完善,很多法律可能不是很完美,执行也不一定很完美,肯定要有一个过程。老百姓有不满意,我觉得挺自然的。可能外国人看到中国老百姓有这个不满意、那个不满意,好像就证明中国怎么了,其实我在英国、澳大利亚时,看到人们不满意的地方多了去了,“对中国的决策层和立法机构来讲,知道老百姓有什么不满意是很重要的,搞清楚为什么,怎么解决。”

“人的期望,永远比现实要高,否则就没有意思了。人大有责任依法监督政府,有时我们提出的意见也是很尖锐的,但是目的不是让政府难堪,而是希望政府把这个事情做得更好,告诉他们哪里有问题,希望改进。所以,人大不监督有责任,政府不改进也有责任。”

至于有些偏见,傅莹说得很坦率,“他们从根本上不认可你这个制度,所以看不懂,也不可能看懂,甚至是拒绝看懂”。

傅莹还告诉张力奋一个小花絮,她的先生(郝时远,社科院民族学研究员)2014年就批评她讲话时 ,‘这个、这个’太多了,他认为,这些语病让讲话显得松散。2015年人大新闻发布会前那个晚上,先生给她留了一张纸,在‘呃’旁边打了X,意思是不要说这几个字。发布会上,傅莹把这张纸放入文件夹,一低头就能看见,提醒自己克服语病。

“傅莹在英国的表现,为她成为人大首位女发言人加分不少”。

说完她的人大发言人故事,不妨再回溯傅莹的外交官经历。这个大致可以分为三段:起于外交部翻译室,沉淀于外交部亚洲司,而高潮,则是其出任中国驻英大使期间。

1977年,24岁的蒙古族女孩傅莹从北外英语系毕业后,便进入外交部翻译室工作。一个广为流传的段子,是傅莹在给小平同志当翻译时的小插曲。1988年1月20日上午,84岁高龄的小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来访的48岁的挪威首相格布伦特兰夫人,傅莹担任英语翻译。会见开始,小平谈到自己的年龄,他对布伦特兰夫人说:“我今年84岁……”,但傅莹一不留神,将84岁译成了48岁。陪同会见的副外长周南听出了这一错误,当即告诉了小平。

小平听后,不但没有批评傅莹,反而开怀大笑,他幽默地说道:“好呀,我有返老还童术,竟然一下子与布伦特兰夫人一样年轻喽”。

1990年,她以翻译室副处长的身份平调到亚洲司任副处长。之后的十余年,她一直在亚洲范围工作曾担任过亚洲司参赞、中国驻印尼大使馆公使衔参赞、中国驻菲律宾大使,并于2000年担任亚洲司司长。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外交部业务司司长谈了他对傅莹的印象,“活跃、能干、喜欢思考、善于沟通,非常了解外国的风俗习惯”。这位司长还透露,傅莹还颇有运动细胞,乒乓球打得很好,“她和男同志打乒乓球也不落下风”。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