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人民日报:三方面着手,守护农产品安全(2)

2017-02-26 04:41:22    人民日报  参与评论()人

强有力的执法离不开完善的监管体系,基层监管网络越密,出现漏网之鱼的概率越低,高明区建立区镇村三级联动,把监管网络触角伸到田间地头。冯保军介绍:“在提升区镇监测能力的基础上,在一些相对偏远、种养基地多的村建立了检测站,协助开展日常工作。村级检测中心实现有人员、场所、LED宣传屏、计算机、档案柜和上墙制度,确保机构不闲置。”

“样本名称:白瓜;检测结果:合格。”在明城镇崇步村委会大门前,挂着一个LED屏幕,上面滚动着当天农产品检测结果。刘美珍是村里的质量检测员,她负责把采集的样本放进检测仪,记录、报送检测结果。“村或镇的检测人员每天采样,进行定性检测,发现不合格样本后,联系区检测中心,进行定量检测,确定不合格指标的具体数值。一旦发现超标,立即报告执法大队。”刘美珍说。

基层监管人员素质较低、力量薄弱,是不少地方面临的问题。江西省建立专门面向基层检测人员的实训基地,探索培训工作的长效化。2016年培训人员600余人次,80%的县级检测机构运行状况良好,实现了“乡速测、县定量、市监督、省预警”,唤醒了不少“沉睡”的检测仪器。

扛起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担,必须建立完善的监管网络。陈晓华说,2016年农业部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纳入农业实用人才带头人、大学生村官培训课程,培训了1.7万人。2017年将继续充实监管人员,落实监管费用,通过“特岗计划”等方式为乡镇充实一批专业技术人员,鼓励有条件的地区配备村级协管员。同时,加强培训,提升监管队伍的素质和水平。

“一些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利用‘互联网+’发展智慧监管,创新监管手段。”陈晓华说,为监管人员配备手机APP、执法记录仪等设备,建立监测、执法、预警等信息共享平台,探索“机器助人”的监管方式。

实现可追溯,探索建立数据交换与信息共享机制

王益文是浙江省衢州市全旺镇华翰鳖业公司的负责人,“洁水养殖”是他追求的目标:“过去为了提高产量,过量使用饲料,甚至化肥,不仅影响了水质安全,更影响了水产品质量安全。”

随着消费者对安全优质农产品需求越来越旺盛,王益文改变养殖策略。“养殖场定点采购鱼苗,严把源头质量;安装精准投喂系统,科学搭配饲料;建立尾水处理系统,达标排放。”王益文说,最终水产品要接受公司自检和渔政检测的双重考验,才能上市。

建立科学的养殖过程只是第一步,关键是如何让消费者放心。王益文介绍,养殖过程全部记录在案,检测结果传入相关部门平台,每一批上市的鱼都有自己的“身份证”,即便是远在千里之外的消费者,也能精准查到所买的鱼产自哪个池塘。

“品种:将军鱼”“使用品投入:海水鱼配合饲料”“养殖地址:全旺镇尹家村三角塘”…… 记者对着一张二维码一扫,手机屏幕显示出了详细的生产信息。据介绍,目前浙江省在21个县开展合格证试点,41个县完成可追溯体系建设,2.2万主体纳入追溯平台,建立了“合格证+追溯码”的管理模式。

“建立‘从农田到餐桌’的追溯体系,让每个环节透明地呈现在消费者面前,倒逼生产经营者安全生产,才能让消费者真正吃得放心。”陈晓华说。

建成质量可追溯体系,最关键的是要打破信息藩篱,实现平台共享。四川省农业厅总经济师肖小余介绍,四川省财政累计投入3700多万元,支持120多个县建设安全追溯体系,坚持统一编码规则、统一操作流程、统一接口规范、统一查询途径等,成功开发了“四川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平台”,包括部门监管、企业管理和公众查询三个子系统,初步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的可追溯。使用追溯码超过2亿张,消费者通过二维码累计查询300多万次。

“农业部将强化平台建设,加快软件开发和指挥中心建设,尽快建成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平台。发挥各行业、各地区已建平台的作用,探索建立数据交换与信息共享机制,加快实现平台间的有效对接和互联互通。”陈晓华说。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