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人民日报:三方面着手,守护农产品安全(1)

2017-02-26 04:41:22    人民日报  参与评论()人

原标题:农产品安全,如何守护

本报记者王浩

《人民日报》(2017年02月26日09 版)

家住江苏南京的余爽,是一位烹饪爱好者,对食材品质要求很高:“我最担心农残超标,尽量选择超市里的无公害蔬菜,但说实话,究竟是不是‘绿色’,心里没有底,每次都要用清水泡好久才放心。”

关系到千家万户的“菜篮子”“米袋子”,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备受关注。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提出,守住农产品质量安全底线,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十三五”期间实现主要农产品例行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7%以上。同时从供给端发力,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为市场提供更多优质绿色的农产品。

管住“药瓶子”,2017年还将新制定农残标准1000项

农残超标是农产品安全的一大风险点,也是消费者非常关心的问题,如何管好“药瓶子”,不少地方在探索。

在广东佛山市高明区谭朗村的草莓园,一颗颗红艳艳的草莓藏在叶子里。诚品蔬菜合作社负责人邓建均摘下一颗,用手一擦就放进嘴里,“合作社有严格的生产规范,草莓在生长过程中,尽可能少用农药。”

“农民以前凭感觉配药,容易导致药量超标。现在合作社制定了农药使用标准和操作规范,农药仓库保管员把好第一道关,建立保管档案,严格出入库;农药主管根据病虫害的情况,合理配药,再分发给工作人员。地里还安装了杀虫灯和黏虫板,实现绿色防控。”邓建均说。诚品蔬菜合作社是高明区的“菜篮子”基地,在上市前实现自检或者委托检测,满足区农业部门的农残标准后,才能挂上“菜篮子”的牌子。

“只有制定规范的生产标准,才能生产出绿色安全的农产品。”高明区农林渔业局农业管理科副科长邓小富介绍,高明的水稻、粉葛、油菜、玉米等主要农作物都有了生产规程,市里提供一次性补贴30万元,帮助“菜篮子”基地建立农残监测室。目前高明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维持在98.6%以上,也成为农业部首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

当前农业生产仍然分散,普通农户数量多,如何确保生产标准覆盖“零死角”?山东利用大数据,拧紧高毒农药的瓶盖子。

韭菜是餐桌上常见的蔬菜,却是农产品安全领域的“捣乱分子”。作为韭菜的天敌,韭蛆活跃在土层深处,难以根除,令菜农头疼。有些人为了杀虫,用国家明令禁止的高毒农药。“毒韭菜”事件屡次被曝出,深受其害的消费者谈“韭”色变。

作为韭菜种植大省,山东把全省种植面积0.5亩以上的2.7万个种植户,以及1500名村级监管员信息录入系统,用大数据绘制成“放心韭菜地图”。山东省农业厅副厅长林国华介绍,生产主体标在“作战图”上,一目了然,通过微信等新媒体,精准指导;通过网格化监管,实现不漏一人,山东韭菜抽检合格率达到99.5%。

据农业部统计,2016年共有130家农药企业的248个产品退出农业领域,11个省87个县开展高毒农药定点经营试点。陈晓华介绍,2017年还将新制定农残标准1000项,兽残标准100项,制定一批特色优质农产品生产行业标准,鼓励地方将标准“翻译”成易学好用的生产技术规范,向农民普及,推动标准落地。

筑牢“防火墙”,实行“特岗计划”为乡镇充实专业技术人员

乱用药,竟然要坐牢。两年前,高明区几位菜农使用禁用高毒农药,被发现后,移交公安机关,主要犯罪嫌疑人被判刑7个月。这件事对当地农民心理冲击不小。

高明区农业综合行政执法队队长冯保军说:“农业执法力度加强,震慑作用明显,2015年,综合执法队立案22宗,其中移交公安机关7宗,去年仅立案4宗。现在菜农都绷着一根弦,不敢胡乱用药。”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