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人民日报:互称“同志”应大大方方喊出来(1)

2016-12-13 06:16:34    人民日报  参与评论()人

绘图:沈亦伶

原标题:叫声“同志”不简单(干部状态新观察·党内一律称同志②)

《人民日报》(2016年12月13日11版)

重申党的优良传统与政治规矩,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明确指出:党内一律称同志。而河南新乡一份要求机关干部在公文运转和正式场合相互不称官职、一律称“同志”的通知,引发热议。如何认识党内互称同志的重要意义?对一段时间以来出现的五花八门的称呼该怎样看待?党内一律称同志难在哪里?本版约请新乡的基层干部、相关的专家学者参与讨论,共同思考。

■专家说

互称同志难在哪

本报记者张垚

访谈嘉宾:

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师范大学基地教授、博士生导师孔德永

河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博士陈燕

传统

互称同志,是95年来管党治党的宝贵经验

孔德永:志同道合,方称“同志”。回顾党的历史,“同志”称呼体现着党员之间关系的纯洁质朴,传递着相互之间的民主平等、尊重信任。党内互称同志,也使得“同志”这一称呼在群众中传播流行,深受认同。革命战争时期那一句“同志哥,请喝一杯茶”,唱出了根据地人民群众对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诚挚感情。新中国成立之后,“同志”称谓在人民群众心里仍然感到自然亲切,使用也很广泛。随着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元,一些人模糊了认识,习惯于用官职来称呼其单位领导,“同志”称呼使用逐渐减少,党内称呼出现江湖化、等级化等庸俗现象。

陈燕:党内互称同志,是95年来中国共产党管党治党的优良传统与宝贵经验。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第四条明确规定:“凡承认本党纲领和政策,并愿成为忠实党员的人,经党员一人介绍,不分性别、国籍,均可接收为党员,成为我们的同志。”志同道合,成为党内凝聚力与战斗力的坚强基础。

其后,不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党内政治生活中,党员之间不分职务高低、以“同志”互称已成气候并形成习惯。为了纠正后来一度出现的以职务相称的不良风气,1965年12月,中央还专门发出《关于党内同志之间的称呼问题的通知》,重申“今后对担任党内职务的所有人员一律互称同志”,并要求通知发到基层。“文革”结束后,为恢复正常的党内政治生活,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重申:“党内一律互称同志,不要叫官衔”。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再次明确党内一律称同志,体现了进一步加强党风建设的基本要求,折射出党内生活的民主气氛,也是严格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体现。

问题

少数干部间称兄道弟,庸俗化现象影响社会风气

陈燕:一直以来,中央委员会、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的组成人员率先垂范,在党内政治生活中一律互称同志,体现出党内的平等关系与融洽氛围,为全党全社会做出示范。但在有些地方和部门,很少听到互称同志。即使是在党代会、党委会和组织生活会、民主生活会这样严肃的党内政治生活中也不称同志。一段时期以来,党内称呼甚至出现了官衔化、市场化、江湖化、庸俗化等不好的倾向,将一些社会称呼随意带到党内,破坏了党内的民主氛围和党内政治生活的严肃性,对社会风气也产生了不良影响。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