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人民日报海外版:遍布世界的“中国桥”牛在哪?(3)

2016-12-12 04:30:48    人民日报海外版  参与评论()人

最终,中国的两家企业以高于合同的标准完成了交付。为感谢中方团队的辛勤付出,美国旧金山市甚至颁布公告书,以大桥项目总指挥李江华的名字,将2011年7月11日命名为旧金山市的“李江华日”。

■ 联通“中国梦”与“世界梦”

位于坦桑尼亚首都达累斯萨拉姆西南方向的库拉西尼海湾,由中国企业建造的东非最大斜拉式跨海大桥飞架南北两岸,不时吸引当地行人驻足凝视。

早在上世纪30年代,坦桑尼亚人民就梦想建造一座跨海大桥,但受到当地经济、技术条件的限制,这个梦想一直未能实现。

“大桥开通前,库拉西尼海湾两岸民众交通往来主要依靠轮渡或陆路绕行,受天气影响较大且花费时间长。大桥开通后,在早晚高峰时段可为两岸民众节省通行时间约1小时。”坦桑尼亚工程师埃里克斯说。

用中国技术建造的尼雷尔跨海大桥不仅实现了当地民众多年的夙愿,方便了出行,更为坦桑尼亚提供了超过1000个劳动岗位,并把中国技术与管理经验留在当地,培养了一批桥梁建设人才。

尼雷尔跨海大桥是近年来中国桥梁建设造福当地社会的一个缩影。对于很多地区民众而言,“中国桥”已经不仅限于一个交通名词,更意味着发展的希望,友谊的象征。

在孟加拉国,帕德玛河将该国“一分为二”,过去首都达卡与南部21个区之间人员往来主要依靠摆渡的方式,费时费力不说,还极大地阻碍了当地经济社会的交流。

“在正常情况下,过河需要56个小时,如果遇到大风雷电的天气,有时需要半个月的时间。”当地的货运工人表示,“我们热切期盼这里能有一座大桥,因为我们实在无法忍受这样没效率的生活了。”

中国建设的帕德玛大桥解决了工人们“燃眉之急”。作为孟加拉国最大的基建工程,这座横跨帕德玛河、全长6150米的大桥成为当地民众的“梦想工程”。大桥建成后,将大大缩短交通耗时,过去受天气摆布的历史也将一去不复返了。

事实上,“中国桥”的背后,不仅是中国工程项目的输出,更体现着“一带一路”愿景下,中国与世界互联互通的理念。

如今,无论是在欧美地区展现“中国制造”,还是在非洲地区助力当地经济发展,中国都正在成为21世纪全球优质基础设施的提供者。“中国桥”也越来越超出其本来的物质意义,成为联通“中国梦”与“世界梦”的象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