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人民日报海外版评网约车新规草案:北上广深 请三思(1)

2016-10-09 07:50:17  中国经济网    参与评论()人

原标题:人民日报海外版评网约车新规草案:北上广深,请三思

凛冬将至,有时幸福莫过于在寒冷的冬日街头打到车,灯火明灭间,一路驰骋回到住处。如果今天所颁布的征求意见稿都成为定稿,这些旅程将比去年昂贵。

应是事先有约,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在同一天公布了网约车的地方细则。不知是否有约,这些细则所指向的,是网约车几乎需要变成出租车才能合法上路。按照这些规定,过去我们乘坐过无数次的,改变了中国城市交通生态的大部分网约车,其实是黑车。违规,就是这么简单。

思路

通常来说,不应随意评价政策。这是因为,大多看似简单的条文,背后是复杂的专业问题。外行容易想当然,而在专业高度分工的现代社会,想当然非但不淳朴,其实愚不可及。

然而这次网约车政策,恰好属于我们可以评价的那一类。这是因为,对于网约车,我们很可能比一城一地的政策制定者更有经验,更有需求。也因为,这些城市的网约车条文,与几个月前交通部所出台的两个文件相比,条件苛刻了许多,或有过度执行之嫌。

一个政策的出台,首先需要符合更高层级文件的相关精神。在交通部的文件中,更多的是列出负面清单,例如不得向第三方提供乘客信息,不得违规收费。但在各大城市的文件中,则多出了户籍要求、文化要求甚至车的排量要求。

容我孤陋寡闻,北京的路堪称坦途,不说常年低速运转的二环三环,即便是高速路,也无需排气量不小于2.0L或1.8T的车就能流畅运转。我们通过加入巴黎气候协定不过月余,应有节能环保的共识,技术指标相仿时,小排量汽车理当受到欢迎。你得承认,这不是一次特别低碳的征求意见稿。

意见

好在这是“征求意见稿”,如果字面意思理解无误,我愿坦然提出意见。

以我这个乘客数百次的网约车经验,和次数更多的正规出租车经验,是否北京、上海户籍,并不与乘车体验正相关。网约车刚兴起那会,上车总有免费矿泉水和口香糖,如今资本向司机收紧口袋,再没有这样的好日子,但一百次乘车,也几乎遇不到一个司机抽烟、粗鲁或是满口脏话。不应有偏见,认为网约车司机素质更高,无非因为我等手中有影响司机收入的打分。相比正规出租车,网约车司机普遍不认路,感谢时代,手机导航已比人的路感靠谱。

虽说交通部鼓励一城一策,各地根据自身条件出细则,但已经公布的城市政策看上去并无章法。为何在上海,只需“达到本市规定可予以注册登记的机动车排放标准”,到了北京、广州就要规定数字?为何在广州,外地人、外地牌照可以开网约车,同为一线城市的北京、上海就不可以?

至于在车身张贴网约车专用标识,安装“计价器”,则是非常粗暴的美学。似乎只有长成出租车类似物,才有接乘客的权利。然而不知,在过去无数次的论证过程中,究竟哪辆车因为没有标识和“计价器”,出现了问题?这种规定是出于客观需求,还是出于管理中的强迫症?

分享

之所以对此类规定这样反感,还因为其无视时代潮流。本质上说,网约车属于分享经济。真正让它改变城市交通生态的,并非在手机上打车,而是让人们将手中资源合理利用。

这本是你情我愿之事。出行需求和闲置车座间,终于开始有了对接的可能性,即便正规出租车也得此便利。此时政府强力介入,必然发现其无所适从。因为在政府的管理经验中,只有应付出租车的经验,稳妥起见,最终制定出的,就是接近于出租车的管理政策。这看上去或许安全,却实在平庸。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