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人民日报评奥运:中国人的得失之心,为何轻了?(2)

2016-08-10 04:40:05  人民日报    参与评论()人

8月7日,广州日报官方微博发起调查投票:“首日无金,您怎么看?”,截至8月9日10时,共有3万人参与了投票,超过八成的网友将票投给了选项“不要给运动员们太大的压力,努力过就好。”

面对错失金牌,网友舆论虽然呈现多元化,既有惋惜又有安慰,但站队却出奇一致。

400米自由泳比赛过后,孙杨发布了一条微博:“遗憾,遗憾,我会继续努力!”截至8月9日10时30分,这条微博已收获将近67万次转发与140万条评论。“你依然是我们的骄傲,到任何时候,加油!”“名次只是一个数字,你的努力我们看得见”“跟奖牌没有关系,你已经很棒了,永远支持你!”类似的留言不胜枚举,以近乎一边倒的态度站在孙杨这边。

面对暂时的得失,大家的心态更平和了。

从“太丢脸”到“不着急”,十足底气孕育平和心态

“言辞一发,心念即生”。每条留言看似只是个人观点,但汇聚放大,却是整个社会心态的缩影。

要知道,20多年前,一块金牌的得失就能掀起滔天波澜。

在1988年汉城奥运会上,卫冕冠军、被寄予厚望的“体操王子”李宁因发挥失误,与金牌无缘。赛后他只是对着镜头微微一笑,但人们的情绪还是被这一笑点燃了,不满与苛责如潮水般向他涌去,有人说他丢了中国人的脸,更有甚者,直接邮寄刀片给他。正是在这次比赛后,李宁选择了退役。

同样是奥运会,同样是卫冕失利,当相似的情景重演,正面的声音在网络天平上的重量却压倒性地超过抨击、责怪。

28年的时间,心态的转变是如此明显和令人欣喜,但转变的发生并非偶然。

自1984年以来,中国在奖牌榜上的位置节节攀升。如果说,以前,“以金牌论英雄”“赢是一切”还是金科玉律,那如今,大家的视角宽了、心胸广了,更多的人看到了运动员挥洒的汗水与努力、赛场外的动人与有趣。

值得注意的是,在比赛失利后,很多网友评论,“这是运气问题,与中国队的实力无关”“很多优势项目还在后面,不用着急”。而在社交网络上,有不少人选择以“斩获银铜”这样的字眼代替“首日无金”,这无疑是对体育精神的认可。

的确,中国正毫无争议地由体育大国迈向体育强国。有雄厚的实力在,竞技场上,暂时的得失已不再与国家的“面子问题”画等号,面对风云莫测的体育赛场,享受观看世界级体育竞技带来的快乐本身成为趋势,暂时的得失也理所应当地不再令人上火。

享受赛场也正成为更多运动员的心态,“傅园慧们”的“洪荒之力”正是最好的写照。面对阳光、立体的奥运健儿,围观者又怎能不鼓掌?

愈发平和、理性的社会心态更源于国家整体实力的增强。这些年来,中国在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发展势头强劲,也给国人带来了自信。“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胸中有底气,网民们释放更多的包容、鼓励与善意,而不是过激反应与苛责、责难,也就不难理解了。

不过,也有专家认为,虽然我们的社会心态已有所转变,但在里约奥运会期间,当一些来自国外、与中国相关的负面声音传入耳中,仍有些网民群情激奋、集体抨击,“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的社会心态还未完全成熟,应该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向前走。输得起、赢得起也等得起,才是真正的大国心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