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大数据,让“信用”成为抵押物(2)

2016-07-17 03:50:31  人民日报    参与评论()人

“我们两家机构服务小微的理念一致,在信贷模式上正好互补,在渠道、风控、资金、大数据等多方面都有合作空间。”蚂蚁金服集团副总裁袁雷鸣说,蚂蚁金服过去几年服务的小微用户,主要是在县乡做小本生意、开淘宝店的客户。这个群体由于生意规模小,拿不出像样的抵押物,很难从大银行获得贷款。但他们因为做小微电商,在互联网上留下了很多足迹,这些足迹沉淀下来变成数据,就成为可以“使用”的信用。

“尽管目前大多数贫困户还没有信贷记录,很难用大数据来识别,但我们和中和农信合作后,就可以把他们的贷款用户纳入大数据平台。未来,等这些用户再需要贷款时,只要短短几秒,后台大数据系统就会基于用户画像和征信体系来进行判断并发放贷款,降低了贷款机构的运营成本,也为用户带来了真正的便利。这样一来,贫困县的贷款也与城镇金融服务一样具有了数据和信用积累,贷款和金融服务走向了数字化、个性化。”袁雷鸣表示。

除此之外,蚂蚁金服对中和农信评估、筛选的贫困农户,除了发放贷款,还将发挥电商优势,吸引更多资源向农村倾斜。“我们已经在探索打造这样一个农村金融生态产业链,上游提供贷款,下游联合采购商收购农产品,依托天猫线上直销,回款偿还贷款,农户只需要安心生产就可以。”蚂蚁金服集团农村金融事业部副总经理陈嘉轶说。

李镇江自豪地说:“平江县特色农产品的淘宝馆6月18日刚上线,当天交易额就达1932万元,创造了全国农村淘宝县的多项纪录。”

“信用”可积累,农村金融还需下大力气补短板

贷款给农户们的改变,除了生活变好了,观念上的冲击更大。

“人穷志短,借钱真难。以前没想过从银行借钱,更别说从网上借了,总担心那钱还不上咋办?现在这样挺好,每个月按时还款,不怕人催,心里有数。以后我还想扩大养殖规模,听信贷员说,像我们这样信用记录好的,还能借到更多钱。”站在汨罗江旁,看着贷款买来的鸭子在江里扑腾,贫困户李剑庭对未来充满希冀。

“农户们非常守信,每个月到了要还贷的时候,他们一定按时打款。”何金刚告诉记者,40多岁的艾大哥,平时都习惯用一个小本子记录每天的收入支出,每个月到了还款日,总是提前把钱准备好,按时还款。

中国人民大学农村经济与金融研究所常务副所长马九杰表示,线上与线下机构的合作,本身就是风险防控的重要一环。互联网公司的优势在于技术和大数据的收集、运用;中和农信这样的公益性小额信贷机构,依托本土化的信贷员,对农村和贫困农户的情况比较了解,能够精准筛选出可以提供贷款的贫困户。

由于平江的成功试点,蚂蚁金服和中和农信计划在3年内,将“互联网 精准扶贫”的模式推广到全国300多个国家级和省级贫困县。马九杰认为,当前推进普惠金融,农村仍是短板,无论是金融机构的数量、种类还是服务功能,都存在很多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亟须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专家表示,从平江的试点经验,可以看出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加速了农村金融补短板的进程。基于互联网的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降低了信息整合成本,打破了传统金融模式的时间、空间与成本约束,能够有效兼顾普惠性与可持续性。另一方面,依靠互联网技术记录真实贸易、真实物流、真实结算等,为“三农”提供了新的征信方式,有利于农村金融产品创新,满足农村多样化信贷需求。

应当看到,互联网金融在农村仍处于起步阶段,要大范围推广还有赖于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完善、农民金融理念的提升以及严格、有效的金融监管和风险防范机制。这些,都是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拦路虎”,是必须破解的难题。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