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加强政策协同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2)

2016-07-16 05:40:11  农民日报    参与评论()人

2.构建重要农产品目标价格政策体系,加快市场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目标价格的推进,应注重整个政策体系的协同配合。根据我国国情,当前以目标价格补贴为核心,同时在部分品种中开展目标价格保险政策、营销贷款等试点工作,逐步积累经验后向其他品种扩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粮食及农产品目标价格政策体系。

3.建立完善市场风险控制机制,重视市场化机制在农产品价格风险管理中的运用。一是探索开发重要农产品平均收入保险等,为农民提供收入保障性质的保险产品,分散农产品价格风险。二是在农产品规模化生产者(如农业企业、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中开展农产品价格风险管控培训与风险管理试点项目。三是创造良好的市场运行环境推动风险管理市场的功能发挥,建立政策支持与市场机制并存的农产品价格风险管理体系。

(二)提高农产品生产供给质量和效率,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1.适应消费需求升级,创造新的有

效供给。一是保障供给水平。落实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粮食安全新战略,确保优质稻谷与小麦的综合生产能力持续提升。二是优化供给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区域生产力布局、粮经饲三元结构与种养结构等,构建与资源环境承载力、消费结构升级趋势相匹配的农业生产供给格局。三是促进供给品种多样化与优质化。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特色农业和品牌农业,加强优质农产品品种研发、推广,建立分级分类标准体系实施多样性、差异化生产,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业提质增效。

2.依靠创新驱动,降低资源供给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一是要在守住耕地红线基础上,改善耕地质量,建设高产稳产农田,重点加强粮食主产区与规模经营农户耕地质量建设与提升,完善农田基础设施。二是围绕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科技进步,切实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推广教育、新型农民培育等方面的投入力度,促进种业科技创新,稳步推进各种形式的规模经营(土地、劳动要素、技术服务等)。三是围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全面推广节劳、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节能等关键技术,加快机械化发展步伐,降低生产要素成本,提高产出效益。

3.构建农民收入安全网,调动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的积极性。保障种粮农民的基本收益是调动种粮农民积极性的根本所在。一是建立与完善覆盖所有种粮农民的普惠制补贴制度。二是完善对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包括两个层面,中央政府根据主产区粮食生产总量情况,通过财政转移支付进行利益补偿,既包括主产区财政扶持粮食生产公共事务方面支出的补偿,也包括对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的专项支持;粮食主销区通

过与主产区购销挂钩方式,实行对口支持与补偿。包括基于调入总量的补偿与调运、仓储等方面的补贴等。三是加大对规模种植大户等新型粮食生产主体的支持力度。对规模经营农户的补贴重点应突出产前备耕生产的资金贷款支持补贴,产中农机购置与维修、技术推广服务与病虫害统防统治补贴,以及烘干晒场等产后处理设施与营销补贴等方面补贴。同时加大对规模经营种粮农户的金融支持力度,关键要提高贷款的便利性与可获得性。

4.提高供给体系运行效率与综合竞争力。加快改造跨省区农产品物流通道,形成便捷、高效、节约的现代化物流体系。支持沿海港口、内河码头、铁路站点等大型农产品物流节点的建设。加强重要农产品产销区合作。引导购销运企业联合运营,打造跨区域的农产品物流通道。

(三)促进消费、调控贸易,优化需求管理政策

1.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一是通过竞拍或定向销售,加快粮食储备库存消化进度。二是调整加工消费结构,发挥好谷物供求平衡的调节器作用。三是结合实施农产品原产地加工补贴政策,对利用国储拍卖粮食进行加工的企业给予适当补助。四是适度放开粮食生物质能源加工,增加玉米的消耗量。

2.优化贸易调控政策。一是调整贸易结构,明确重要农产品开放市场的优先顺序。口粮必须实现总量供求平衡。依据进口优先序调整贸易政策,合理确定主要农产品进口规模,强化进口与储备结合,建成进口储备调节机制。二是针对相关产业受损害状况启动贸易调整援助制度。

(作者单位:沈贵银江苏省农科院;张雯丽农业部农研中心)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