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吴建民大使车祸去世 曾与罗源电视上公开论战(3)

2016-06-18 12:30:02   新京报    参与评论()人

担任法国大使的时候,他已经59岁了,官至副部级。

在就职时,他当着全馆人的面说:“我不是来养老的,我有我的追求。”

在驻法大使任上,吴建民与法国前总统希拉克建立了良好关系,促成江泽民和希拉克互相访问各自的故乡。在即将离任时,希拉克亲自授予他“法国荣誉勋位团大骑士勋章”,表彰和感谢他为促进中法两国关系和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所做的努力。

吴建民的外交生涯,值得回味的“大战役”很多,儒雅的形象,也为他赢得了“魅力外交家”的美誉。

国新办前主任赵启正称赞他说,外交官是国际风云气象师,优秀的外交家要具有广博知识、宽阔视角、历史深度、舍我其谁的责任心。而这些,吴建民都兼具。

  讲台上的院长

领导说“不好干才让你去”。

12年前,吴建民的人生轨迹发生了变化。

2003年,64岁的吴建民卸任驻法大使,接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任务:出任外交学院院长。他跟领导说,这个年岁改行是不是晚了点?而且也不好干啊。领导说“不好干才让你去”。

吴建民觉得,这可以说是近十几年来遇到的最大困难。“刚一接手,发现很困难,很着急啊。”吴建民想到了外交生涯上的艰难时刻,比如1996年日内瓦人权战,那也是“捏着一把汗,如果输了,无颜见江东父老”。

“但是,那还是在搞外交啊,当校长,没搞过啊。”吴建民发现,外交学院老师的待遇,是同类大学老师的一半。

“我一看,这种状况留不住人,这样不行啊。”吴建民一辈子没有跟人家要过钱,但是这时候他开口了。凭借着多年的积累,他找到了一些企业家捐助学校,每个人最少200万以上。在校期间,他为外交学院拿到了几千万的赞助。

“大家知道我的为人,慷慨解囊。”吴建民在任期间,外交学院教职员工的工资大概涨了1.5倍。

作为外交家,他深知交流的重要。他看到年轻人总盯着手机看,就对他说:“以后真正决定你命运的,是面对面的交流。”

在2006年到2008年,外交学院联合其他三所院校,举办了三届“中国梦与和谐世界”研讨会。

“为什么要搞?我担任院长期间,经常和学生个别交谈,发现学生缺乏一点追求,缺乏梦想,这很容易被小利所诱惑,这样不行。”吴建民说。

在外交学院,他亲自代课,上“外交案例”和“交流学”。他发动外交部的老大使来讲课,甚至请来基辛格与学生们交流。

在这里,吴建民的工作有了很大变化,一是改变外交人才的培养模式,二是向社会揭开“外交资源”神秘的面纱。

在此期间,吴建民出版了《外交与国际关系——吴建民的看法与思考》一书,讲述“老百姓看得懂的外交”。

外交部前部长李肇星为该书作序。他在序言中说“外交部所属的这一学院被称为‘外交官摇篮’。角色转换了,建民一切从头开始,却又游刃有余”,“他擅长向世界介绍中国,40多年来为祖国的和平发展结交了许多朋友和合作伙伴。”

  不畏批评的老者

“在和平与发展为主的时代,谁举起战争的旗帜谁倒大霉。”

在那段时间,吴建民的头衔多了起来。有人喊他院长,有人喊他大使,他还是全国政协外委会副主任、国际展览局主席、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兼新闻发言人。

及至2008年,吴建民69岁的时候,他卸任了所有跟外交相关的官职,包括外交学院院长一职。

“并没有什么失落感。还是很忙,没有一下子出现空白。”吴建民说,各方面的邀请还是很多。

有时候,也会听到一些不同的意见。去年,有媒体请他和中国军方学者罗援上一档节目,辩论“当下中国如何与世界打交道”。吴建民说:“在和平与发展为主的时代,谁举起战争的旗帜谁倒大霉,你看美国就是这样,中国绝不能重蹈覆辙。”

这档节目在网上反响很大,被称为“鸽派”和“鹰派”的公开论战。网友的意见泾渭分明,互相指责。

对于种种看法,吴建民并不很在意。“一点也不发愁,因为我相信真理。战争不能解决问题。如果还有人相信这个,那是思想落后于时代。”

退休后,吴建民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观察世界,解读中国,力图让世界了解中国。

回顾自己的半生外交风雨,吴建民觉得这些舞台都是别人给的, “给了我舞台,如何做,是我的事情。”他说,“人来到世界上,不就做点事嘛。现在身体还可以,那就继续做吧。”

新京报记者 储信艳 编辑 甘浩

主题摄影 新京报记者 郭延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