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吴建民大使车祸去世 曾与罗源电视上公开论战(2)

2016-06-18 12:30:02   新京报    参与评论()人

  “无事可做”的闲人

“人经过一段低谷也有好处,可以全面认识自己。”

参加工作的最初十年,吴建民的工作主要以翻译为主。

1959年大学毕业,吴建民进入外交部。一年多后,他被借调到团中央国际联络部,被派到了布达佩斯。

“那时候,国际会议斗争很激烈,跟苏联人吵架,同传一做三、四个小时,很紧张。”他回忆说,“当然,现在回头看,那时候的斗争,讲了很多空话。但是,在当时,作为一个大事,要为世界革命做贡献,有这个崇高的理想,我去奋斗去。”

当中国驻匈牙利使馆和团中央国际联络部都抢着要他时,陈毅的一纸调令,让吴建民回到外交部翻译室,一干就是6年,担任毛泽东、周恩来、陈毅、李先念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法语译员。

回忆起多年前的这段工作经历,吴建民曾这样表述过:“能在他们身边,学习他们的言谈举止,我真的非常幸运。他们是时代造就的,可以说是千锤百炼、大浪淘沙,这些人真的是不得了。”

随后,他两赴联合国工作,从二秘变成了政务参赞。在联合国这个世界外交官的橱窗中,吴建民的视野一下子拉大了,作一个好外交官,成为了毕生的追求。

然而,这一阶段,吴建民遇到了人生低谷。

1977年,他第一次从联合国卸任回国。1978年他在干校劳动了一年,之后外交部没有给他分配工作。他在家里待了9个月,才被分配到外交学会,没有升级,当个科员,一直干到1984年。

“那时候,我40岁到45岁,精力正好。但是,我却没有做很多事情,在外交学会一年只接待几个代表团。”他说。

这是吴建民人生中最为低落的几年,他甚至动过离开外交部的想法。

让他坚持下来的原动力,还是“干点儿事”。夫人施燕华很忙,吴建民就包下了所有的家务活儿,做饭、带孩子。闲暇时间,他翻译书,比较著名的是《罗伯斯庇尔》。

“人经过一段低谷也有好处,可以全面认识自己。年轻时,太冲。人太顺当了,也会有别的问题。”回想起来这段日子,他并不特别懊恼,因为人是一点点成长起来的,不知道低谷的滋味,不能全面认识自己。

  “魅力外交家”

  “我不是来养老的,我有我的追求。”

从联合国第二次卸任后,吴建民1989年被派到比利时担任中国驻比利时使馆和驻欧共体使团政务参赞。当时正值中国外交的艰难时刻,吴建民“花了很多力气”,打开外交局面。

有一次,他请欧共体委员会的高官吃饭,自己在饭店等了半天,对方只打来一个电话,说奉上级指示不能前往。就这样吴建民屡屡被“放鸽子”。

有一次在外交场合遇到欧共体委员会的高官,吴建民提出一起吃个饭,对方看了看他,说“不知道再过三个月,贵国政府是否还存在”。当时吴建民觉得一股血往脑袋上涌,当即回敬对方一句“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直接用法文说的。“到现在他都觉得没有脸来见我。”

当时为了打开局面,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吴建民花了很多的精力。他去社区讲中国文化,直接用法语讲,不看稿子,反响很好,他发现“工作还是可以开展”。

“那个时候,想了很多办法让人们了解中国,干得还蛮起劲,受点挫折也不怕,觉得总有办法。”他说,1990年底,自己离开比利时,情况已经有所好转。

1990年,吴建民又有了新的舞台,担任外交部新闻司司长兼发言人。他的心态是“从没干过,如履薄冰”。

1994年之后,吴建民在国外当了9年大使,历任荷兰、中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和法国大使。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