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百鸟朝凤原著作者:乡间早已没人能吹百鸟朝凤(4)

2016-06-08 11:10:31   《廉政瞭望》    参与评论()人

她是龚扇的第五代传人,35岁。蓝底白花的粗布围裙下面,是一身花边连衣裙。“不好意思啊,脚上还穿着拖鞋呢,做活路的都这样。”浓郁的自贡口音脱口而出,眼睛笑成了两道弯。

龚倩的身后,三个工人正在撕竹子。这是制作龚扇必经的一道工序,他们都是龚倩手把手教出来的。

“天宫堂”的工匠之家

每个工作日,龚倩踏入“天宫堂”后,都脱下高跟鞋,换上一双平底拖鞋。

“天宫堂”是艾叶镇政府免费提供给龚倩创业的一处厂址——自贡市龚扇竹编工艺厂。仿古风格的院落内,藏着流传了五代人的手艺。

龚倩的双手生来秀气,修剪得一丝不苟的指甲下透着粉红,指间却贴着创可贴。她解释说撕竹子难免伤手。“所以创可贴在我们这儿是常备药品。”她打趣道。

“我做啥都是个急性子,除了坐下来编扇子的时候。” 她甚至尝试过绣十字绣——但绣了不到五分钟,就坐不住了。

而龚扇的制作,则比十字绣难了不止十倍。

和一般的竹编工艺品不同,龚扇是由0.01~0.02mm的极细竹丝编制而成,薄似蝉翼,晶莹剔透——而这要用到700~2000根的竹丝。扇面上的图案花纹,会随光照强度的变化而表现出不同的明暗变幻,同一把扇子,从正面、反面、左侧、右侧去看,都呈现不一样的美感。郭沫若第一次见到龚扇,误以为是素丝织锦,赞其“巧夺天工”。

现在,龚扇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而龚倩则是一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龚扇的制作过程,到现在还没有一步可以用机器代替;从选料制丝到编织成品,都是全手工操作而成,其间需要使用专门的工具,凝神屏息而作——喘一口粗气、打一个喷嚏,都可能让上千条细丝乱作一团;若是一个地方编错了或是编得不够好,就要从已经完成的进度里撤下其中的一根竹丝,再将新的竹丝重新编进去。

一把扇子通常要经历60天以上的编织。“每一步都要经过成千上百次的练习。”回想起幼年经历的训练,龚倩仍感觉历历在目。自8岁开始,龚扇就成了她生命中的一部分。

龚倩似乎从小就比别的孩子更坐得住。在她儿时的记忆里,父亲埋头编织的时候,她就在一旁安静地看着,或是拿一些竹丝余料,自己琢磨着编些小玩具。“父亲并不是那种很严厉的人,我小时候也没挨过什么打骂。”

交谈中,她总是用“自然而然”来形容自己走上这条路的过程。16岁那年,龚倩的父亲因病去世。那时,她已编织出成名作《芭蕉侍女》。临终前,父亲把女儿叫到跟前,叮嘱她一定要把龚扇传承下去。

“她身上有种同龄人少有的沉静和淡泊。只有足够专注,才能把这件事做好。”自贡市文化局公共文化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科)科长刘高婷关注龚扇三年,时常为龚倩协调和争取一些龚扇传承和保护方面的资源。在她的印象中,龚倩为人直率简单,属于“心态极好”的那一类人。

在刘高婷接触的手工艺者里,不乏浮躁之辈。“有的人想借着一些祖传的手艺,或是打着传统文化的名义来捞些实际好处,而龚倩对祖传手艺的感情,纯粹得少见。”

但龚倩觉得自己做的也并非什么“了不得的事”。“有了龚扇之后,我们家就一直都是工匠之家。”她说。在过去,龚家的人在家里编扇子,客人从家里把扇子取走;到了龚倩这里,她和工人在“天宫堂”里编扇子,然后拿到店里卖。“这些事的本质,和我祖辈做的都一样。”

不动声色的坚守

龚扇最初是传男不传女、传里不传外的。从第三代开始,龚扇也传外姓;从第四代开始,龚扇也传了女。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