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李克强就业观(3)

2016-03-05 07:53:52   中国政府网    参与评论()人

2005年履任辽宁省委书记之初,李克强前往抚顺一处集中连片棚户区,走访看望几户“零就业”家庭。

但李克强执意走进这片衰败的棚户区,现场不堪的情形给他留下终身难忘的印象。他坐在一户棚户区炕头前向“零就业”家庭居民当场承诺:“就是砸锅卖铁也要让你们住上新楼房!”临行前,他专门掀开垃圾箱盖子,仔细检查垃圾。

“垃圾箱里连一片菜叶都没有。”一位工作人员回忆,“他们的生活条件太差了,能吃的、不能吃的部分,他们全都吃了。”

或许正是因为这次考察的触动,李克强在辽宁大力推动解决“零就业家庭”就业,并在2014年将这项工作写入了他就任总理后的首次《政府工作报告》。

“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加大对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帮扶力度,确保‘零就业’家庭至少有一人就业。”总理在报告中说。他在那一年的记者招待会上进一步表示:“我在基层曾经访问一些零就业家庭,一个家庭如果没有一人就业,真是毫无生气,没有希望。没有就业就没有收入,也难以增加社会财富。”

一直以来就存在一种批评声音认为,中国经济在高速增长时期,并没有转化为同步的就业增长率,“中国许多家庭似乎错失了中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红利”。而李克强似乎更看重,把经济增长从抽象的“数字”,转化为民众实实在在的红利。

在就任总理后的首次经济座谈会上,李克强明确提出,必须把力气更多放到“扩大就业”和“增加居民收入上来”。而在两年后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他进一步强调:“中国经济的平稳发展造福了人民,人民的感受是最重要的。”

有报道称,在辽宁工作期间,为了真实了解“零就业家庭”就业工作的实际进展情况,李克强曾照着记录本给实名登记的家庭挨个打电话,一一询问:“你就业了吗?现在情况怎么样?”而在2015年4月考察吉林、“督阵”东北经济时,李克强曾严肃要求东北地区负责人,要更加主动作为,保障“就业”这个最大的民生。

在此前一天的考察中,一位农民工告诉总理,他不远千里从重庆老家来到长春打工,只为了每天能“多挣30元钱”。来长春两年,他天天干完活累得倒头就睡,“连长春市是什么样子都不知道”。

2015年4月9日,李克强在长春南部新城综合交通枢纽施工现场与农民工交谈。

“我们国家还有许许多多只为一天多挣30多块、抛家别子的农民工兄弟。如果我们的经济没有一定的增速作保证,那靠什么保障百姓就业?靠什么改善民众生活?”李克强的声调不高但掷地有声。

在2016年1月的一次座谈会上,总理更加明确地总结道,对于老百姓而言,没有就业就没有收入。“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区域发展很不平衡,内部差距也比较大。因而必须确保就业增加、收入增长。不光要‘国强’,更要‘民富’!”总理说。

怎么保障每年1000多万人“就业”?

通过简政放权、商事制度改革,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GDP方面看虽是“慢变量”,但在就业方面却是“快变量”。放开手脚的创业者们,会创造出大量的就业岗位。

在中关村创业大街,李克强品尝了一杯创业者递给他的拿铁咖啡。这一发生在去年5月的场景,被视为总理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最直接的身体力行的支持。

2015年5月7日,李克强在中关村创业大街与年轻人边喝咖啡边聊创业。

“一杯咖啡的力量。”一家企业次日便打出这样的广告。

“有了就业才有收入,才有创业创新。就业是基础!”总理当天一句简短的表态,与考察创业大街的消息一起,在社交网络上广为传播。

关闭